致谢 | 第6-8页 |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缩写、术语中英文对照表 | 第19-2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45页 |
1.1 引言 | 第21-22页 |
1.2 肿瘤微环境 | 第22-24页 |
1.3 肿瘤微环境响应型纳米载药系统 | 第24-35页 |
1.3.1 ROS响应型纳米药物载体 | 第25-26页 |
1.3.2 氧化还原响应型纳米药物载体 | 第26-28页 |
1.3.3 pH响应型纳米药物载体 | 第28-30页 |
1.3.4 酶响应型纳米药物载体 | 第30-32页 |
1.3.5 ATP响应型纳米药物载体 | 第32-33页 |
1.3.6 乏氧响应型纳米药物载体 | 第33-34页 |
1.3.7 热响应型纳米药物载体 | 第34-35页 |
1.3.8 其他响应型纳米药物载体 | 第35页 |
1.4 课题的提出 | 第35-36页 |
1.5 参考文献 | 第36-45页 |
第二章 具有膜融合特性的ROS响应性硼酸酯聚阳离子材料输送VEGF siRNA靶向治疗结肠癌 | 第45-92页 |
2.1 引言 | 第45-47页 |
2.2 材料与仪器 | 第47-48页 |
2.2.1 化学试剂 | 第47-48页 |
2.2.2 生物试剂 | 第48页 |
2.3 细胞和动物 | 第48-49页 |
2.4 实验仪器 | 第49页 |
2.5 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49-57页 |
2.5.1 PDEAEA-PB(简称PDP)的合成 | 第49-50页 |
2.5.2 PDP的氧化水解 | 第50页 |
2.5.3 PDP的化学物理性质的表征 | 第50-51页 |
2.5.3.1 PDP及其水解物的核磁共振测定 | 第50页 |
2.5.3.2 PDP的傅里叶红外光谱测定(FT-IR) | 第50页 |
2.5.3.3 PDP/siRNA的制备 | 第50页 |
2.5.3.4 PDP/siRNA琼脂糖凝胶电泳阻滞实验 | 第50-51页 |
2.5.3.5 PDP/siRNA透射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实验 | 第51页 |
2.5.3.6 PDP/siRNA的粒径电位测定实验 | 第51页 |
2.5.4 Lip/PDP/siRNA复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 第51-52页 |
2.5.4.1 Lip/PDP/siRNA复合物的制备 | 第51页 |
2.5.4.2 Lip/PDP/siRNA复合物的小角X射线衍射实验 | 第51页 |
2.5.4.3 Lip/PDP/siRNA复合物的透射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实验 | 第51-52页 |
2.5.4.4 Lip/PDP/siRNA复合物的粒径和电荷测定实验 | 第52页 |
2.5.5 Lip/PDP/siRNA复合物的细胞学实验 | 第52-54页 |
2.5.5.1 PDP和PDP/siRNA复合物的细胞毒性实验 | 第52页 |
2.5.5.2 Lip/PDP/siRNA复合物细胞吞噬实验 | 第52-53页 |
2.5.5.3 Lip/PDP/siRNA复合物的GFP沉默实验 | 第53页 |
2.5.5.4 Lip/PDP/siRNA复合物的细胞免疫组化实验 | 第53页 |
2.5.5.5 细胞蛋白表达检测(Western Blot)实验 | 第53-54页 |
2.5.5.6 RT-PCR法检测mRNA的表达实验 | 第54页 |
2.5.6 材料的溶血实验 | 第54-55页 |
2.5.7 Lip/PDP/siRNA及其复合物的体内动物学实验 | 第55-57页 |
2.5.7.1 皮下SW620肿瘤模型建立 | 第55页 |
2.5.7.2 体内治疗siRNA剂量的筛选 | 第55页 |
2.5.7.3 体内抑瘤实验 | 第55-56页 |
2.5.7.4 小动物光声成像实验 | 第56页 |
2.5.7.5 肿瘤组织中siRNA分布实验 | 第56页 |
2.5.7.6 肿瘤组织的免疫组化实验 | 第56页 |
2.5.7.7 肿瘤组织蛋白表达检测实验 | 第56-57页 |
2.5.8 统计学分析 | 第57页 |
2.6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7-85页 |
2.6.1 PDP的表征 | 第57-61页 |
2.6.1.1 PDP核磁氢谱和硼谱的表征 | 第57-59页 |
2.6.1.2 PDP的红外图谱表征 | 第59-60页 |
2.6.1.3 PDP水解过程核磁表征 | 第60-61页 |
2.6.2 PDP/siRNA复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 第61-64页 |
2.6.2.1 PDP/siRNA复合物的凝胶电泳阻滞实验结果分析 | 第61-62页 |
2.6.2.2 PDP/siRNA复合物氧化条件下的凝胶电泳阻滞实验结果分析 | 第62-63页 |
2.6.2.3 PDP/siRNA纳米复合物的形态学观察 | 第63页 |
2.6.2.4 PDP/siRNA纳米复合物的粒径和电位测定 | 第63-64页 |
2.6.3 Lip/PDP/siRNA复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 第64-67页 |
2.6.3.1 Lip/PDP/siRNA复合物的制备 | 第64页 |
2.6.3.2 Lip/PDP/siRNA复合物的小角X射线衍射实验结果 | 第64-65页 |
2.6.3.3 Lip/PDP/siRNA纳米复合物的形态学观察 | 第65-66页 |
2.6.3.4 Lip/PDP/siRNA纳米复合物的粒径和电位 | 第66-67页 |
2.6.4 复合物的细胞学实验研究结果 | 第67-77页 |
2.6.4.1 细胞毒性实验结果 | 第67-68页 |
2.6.4.2 Lip/PDP/siRNA复合物的细胞吞噬和亚细胞定位 | 第68-70页 |
2.6.4.3 Lip/PDP/siRNA复合物的GFP沉默实验结果 | 第70-73页 |
2.6.4.4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蛋白的表达结果 | 第73-75页 |
2.6.4.5 RT-PCR检测mRNA的表达结果分析 | 第75-76页 |
2.6.4.6 Lip/PDP/siRNA复合物的细胞免疫组化实验结果 | 第76-77页 |
2.6.5 溶血实验结果 | 第77-78页 |
2.6.6 体内抗肿瘤实验结果 | 第78-85页 |
2.6.6.1 siRNA剂量筛选 | 第78-79页 |
2.6.6.2 肿瘤生长抑制实验结果 | 第79-81页 |
2.6.6.3 光声成像实验结果 | 第81页 |
2.6.6.4 肿瘤组织渗透实验结果 | 第81-82页 |
2.6.6.5 肿瘤组织免疫组化结果 | 第82-84页 |
2.6.6.6 肿瘤组织蛋白表达 | 第84-8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85页 |
2.8 参考文献 | 第85-92页 |
第三章 具有还原响应性结构翻转的树枝状大分子聚阳离子材料协同输送PTX和siTR3靶向治疗胰腺癌 | 第92-127页 |
3.1 引言 | 第92-94页 |
3.2 材料与仪器 | 第94-95页 |
3.2.1 化学试剂 | 第94-95页 |
3.2.2 生物试剂 | 第95页 |
3.3 细胞和动物 | 第95-96页 |
3.4 实验仪器 | 第96页 |
3.5 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96-103页 |
3.5.1 PSPGP的合成 | 第96-98页 |
3.5.1.1 8armPEG-SS-NH2的合成 | 第97页 |
3.5.1.2 8armPEG-SS-PEG(PSP)的合成 | 第97页 |
3.5.1.3 8armPEG-SS-PEG-G2/N3 (PSPG/N3 )的合成 | 第97-98页 |
3.5.1.4 CC-SS-PTP的合成 | 第98页 |
3.5.1.5 PSPGP的合成 | 第98页 |
3.5.2 PSPGP的物理化学表征 | 第98-99页 |
3.5.2.1 PSPGP的核磁共振测定 | 第98页 |
3.5.2.2 PSPGP/PTX的制备 | 第98页 |
3.5.2.3 PSPGP/siRNA和PSPGP/PTX/siRNA的制备 | 第98-99页 |
3.5.2.4 PSPGP复合物的透射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实验 | 第99页 |
3.5.2.5 PSPGP复合物的粒径电位测定 | 第99页 |
3.5.2.6 PSPG/PTX/siRNA的药物释放实验 | 第99页 |
3.5.3 PSPGP复合物的细胞学实验 | 第99-101页 |
3.5.3.1 PSPGP复合物的细胞毒性实验 | 第99-100页 |
3.5.3.2 PSPGP复合物的细胞吞噬实验 | 第100页 |
3.5.3.3 PSPGP复合物的GFP沉默实验 | 第100页 |
3.5.3.4 PSPGP复合物细胞免疫组化实验 | 第100-101页 |
3.5.4 PSPGP材料的体内动物学实验 | 第101-102页 |
3.5.4.1 PANC-1皮下肿瘤模型的建立 | 第101页 |
3.5.4.2 PSPGP材料体内分布 | 第101页 |
3.5.4.3 体内抑瘤实验 | 第101-102页 |
3.5.4.4 18F-FDG micriPET影像技术 | 第102页 |
3.5.4.5 肿瘤组织的免疫组化实验 | 第102页 |
3.5.5 统计学分析 | 第102-103页 |
3.6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03-121页 |
3.6.1 PSPGP的合成 | 第103-104页 |
3.6.2 PSPGP的物理化学表征 | 第104-109页 |
3.6.2.1 ~1H-NMR表征 | 第104-105页 |
3.6.2.2 PSPGP的形貌表征 | 第105-106页 |
3.6.2.3 PSPGP及复合物的粒径、表面Zeta电位表征 | 第106-108页 |
3.6.2.4 PSPGP的载药和释药 | 第108-109页 |
3.6.3 细胞学研究 | 第109-114页 |
3.6.3.1 PSPGP及其化合物的细胞毒性 | 第109-111页 |
3.6.3.2 PSPGP及其化合物的细胞摄取和GFP沉默 | 第111-113页 |
3.6.3.3 PSPGP及其化合物的免疫组化研究 | 第113-114页 |
3.6.4 体内抗肿瘤研究 | 第114-121页 |
3.6.4.1 载体体内靶向性的研究 | 第114-116页 |
3.6.4.2 体内抑瘤实验 | 第116-118页 |
3.6.4.3 肿瘤组织免疫组化分析 | 第118-12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121页 |
3.8 参考文献 | 第121-127页 |
第四章 基于介孔硅的还原响应、自组装纳米材料携带药物和siRNA抑制肿瘤生长的研究 | 第127-163页 |
4.1 引言 | 第127-129页 |
4.2 材料与仪器 | 第129-130页 |
4.2.1 化学试剂 | 第129-130页 |
4.2.2 生物试剂 | 第130页 |
4.3 细胞和动物 | 第130-131页 |
4.4 实验仪器 | 第131页 |
4.5 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131-137页 |
4.5.1 纳米材料的合成 | 第131-132页 |
4.5.1.1 Ad-MSN的合成 | 第131-132页 |
4.5.1.2 Ad-SS-MSN的合成 | 第132页 |
4.5.1.3 PEI-CyD (PC)的合成 | 第132页 |
4.5.2 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表征 | 第132-134页 |
4.5.2.1 核磁共振氢谱测定 | 第132页 |
4.5.2.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132-133页 |
4.5.2.3 载药和释药 | 第133页 |
4.5.2.4 介孔硅载药前后比表面积测定(BET) | 第133页 |
4.5.2.5 纳米材料(NPs)的自组装和基因装载 | 第133页 |
4.5.2.6 电镜观察纳米粒子的形态学研究 | 第133-134页 |
4.5.2.7 纳米粒子的粒径电位测定 | 第134页 |
4.5.3 细胞学实验 | 第134-135页 |
4.5.3.1 纳米粒子的细胞毒性实验 | 第134页 |
4.5.3.2 纳米粒子的细胞吞噬实验 | 第134页 |
4.5.3.3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 第134-135页 |
4.5.4 体内动物学实验 | 第135-137页 |
4.5.4.1 HeLa细胞皮下肿瘤模型的建立 | 第135页 |
4.5.4.2 体内抑瘤实验 | 第135页 |
4.5.4.3 CD4~+和CD8~+T细胞的测定 | 第135-136页 |
4.5.4.4 细胞因子的测定 | 第136页 |
4.5.4.5 肿瘤组织的免疫组化分析 | 第136-137页 |
4.5.4.6 肿瘤组织蛋白表达检测 | 第137页 |
4.5.5 统计学分析 | 第137页 |
4.6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37-158页 |
4.6.1 纳米粒子的合成及表征 | 第137-142页 |
4.6.1.1 Ad-MSN和Ad-SS-MSN的合成和表征 | 第137-139页 |
4.6.1.2 X射线能谱分析 | 第139-140页 |
4.6.1.3 PEI-CyD (PC)的合成和表征 | 第140-142页 |
4.6.2 纳米粒子的物理化学表征 | 第142-146页 |
4.6.2.1 纳米粒子的载药和释药 | 第142-144页 |
4.6.2.2 纳米粒子的粒径和电位表征 | 第144-145页 |
4.6.2.3 纳米粒子的形态表征 | 第145-146页 |
4.6.3 体外细胞学研究 | 第146-150页 |
4.6.3.1 纳米粒子的细胞毒性 | 第146-147页 |
4.6.3.2 纳米粒子的细胞摄取 | 第147-150页 |
4.6.3.3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 第150页 |
4.6.4 体内抑瘤实验 | 第150-158页 |
4.6.4.1 肿瘤生长抑制实验 | 第150-152页 |
4.6.4.2 体内免疫因子的检测 | 第152-155页 |
4.6.4.3 肿瘤组织PD-L1蛋白表达和mRNA分析 | 第155-156页 |
4.6.4.4 肿瘤组织免疫组化 | 第156-15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58-159页 |
4.8 参考文献 | 第159-163页 |
全文总结、创新点及展望 | 第163-166页 |
全文结论 | 第163-164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64页 |
展望 | 第164-16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66-168页 |
发表论文 | 第166-167页 |
会议论文 | 第167-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