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北地区普惠金融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2-13页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3-15页 |
1.4.1 本文可能的创新 | 第13页 |
1.4.2 本文存在的不足 | 第13-15页 |
第2章 普惠金融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2.1 普惠金融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页 |
2.2 普惠金融的相关理论 | 第15-17页 |
2.2.1 金融约束理论 | 第15-16页 |
2.2.2 包容性增长理论 | 第16-17页 |
2.3 普惠金融相关文献综述 | 第17-21页 |
2.3.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2.3.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8-20页 |
2.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第20-21页 |
第3章 东北地区普惠金融环境分析 | 第21-29页 |
3.1 东北地区经济基本情况概述 | 第21-22页 |
3.1.1 东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 | 第21页 |
3.1.2 东北地区经济特点 | 第21-22页 |
3.2 东北地区普惠金融基本情况概述 | 第22-29页 |
3.2.1 普惠金融需求现状 | 第22-23页 |
3.2.2 普惠金融供给现状 | 第23-27页 |
3.2.3 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 第27-29页 |
第4章 东北地区普惠金融水平测度 | 第29-35页 |
4.1 普惠金融指数构建 | 第29-30页 |
4.1.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第29页 |
4.1.2 测度指标选取 | 第29-30页 |
4.2 数据来源 | 第30页 |
4.3 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测度方法及结果 | 第30-35页 |
4.3.1 测度方法 | 第30-31页 |
4.3.2 测度结果 | 第31-35页 |
第5章 东北地区普惠金融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5-43页 |
5.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35-37页 |
5.1.1 指标选取 | 第35-37页 |
5.1.2 数据来源 | 第37页 |
5.2 模型构建 | 第37-38页 |
5.3 实证分析 | 第38-41页 |
5.3.1 固定效应模型 | 第39页 |
5.3.2 单位根检验 | 第39-40页 |
5.3.3 协整检验 | 第40-41页 |
5.4 实证结果 | 第41-43页 |
第6章 对策建议 | 第43-48页 |
6.1 创新多样化的普惠金融结构 | 第43页 |
6.2 加强互联网普惠金融服务力度 | 第43-45页 |
6.3 鼓励动产抵押融资 | 第45页 |
6.4 提升城乡居民整体教育水平 | 第45-46页 |
6.5 加强普惠金融宣传教育和消费者权益保护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