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理论论文

我国公众参与地方性法规立法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引言第12-19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2-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页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3-16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6-17页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第17-18页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第18-19页
第2章 我国公众参与地方性法规立法概述第19-30页
    2.1 我国公众参与地方性法规立法概念第19-23页
        2.1.1 立法的含义第19-20页
        2.1.2 地方性法规的含义第20-21页
        2.1.3 公众参与立法的含义第21-23页
    2.2 我国公众参与地方性法规立法的理论基础第23-26页
        2.2.1 立法民主主义第23-25页
        2.2.2 参与民主理论第25页
        2.2.3 协商民主理论第25-26页
    2.3 我国公众参与地方性法规立法的依据第26-28页
        2.3.1 法律依据第26-27页
        2.3.2 政策依据第27-28页
    2.4 我国公众参与地方性法规立法的价值第28-29页
        2.4.1 有利于提高立法质量第28-29页
        2.4.2 有利于保障法律实施第29页
        2.4.3 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发展第29页
    2.5 小结第29-30页
第3章 我国公众参与地方性法规立法的现状第30-36页
    3.1 我国公众参与地方性法规立法的成就第30-34页
        3.1.1 法律制度层面的成就第30-32页
        3.1.2 具体实践层面的成就第32-34页
    3.2 我国公众参与地方性法规立法的问题第34-35页
        3.2.1 法律制度层面存在的问题第34页
        3.2.2 具体实践层面存在的问题第34-35页
    3.3 小结第35-36页
第4章 完善我国公众参与地方性法规立法的路径第36-43页
    4.1 我国公众参与地方性法规立法法律制度设计第36-40页
        4.1.1 公众参与地方性法规立法的主体第36页
        4.1.2 公众参与地方性法规立法的原则第36-38页
        4.1.3 公众参与地方性法规立法的程序第38-40页
    4.2 “互联网+公众参与地方性法规立法”模式构建第40-43页
        4.2.1 “互联网+公众参与地方性法规立法”利益表达模式第40-41页
        4.2.2 “互联网+公众参与地方性法规立法”立法公开模式第41页
        4.2.3 “互联网+公众参与地方性法规立法”采纳反馈模式第41-43页
结论与展望第43-44页
    1、结论第43页
    2、展望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7页
致谢第47-4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第48-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安市民社会主义法律信仰现状研究
下一篇:法经济学视角下我国专利权质押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