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创业机会识别 | 第14-17页 |
·创业机会识别的界定 | 第14页 |
·创业机会识别的过程 | 第14-15页 |
·创业机会识别的测量 | 第15-16页 |
·学习与创业机会识别的关系 | 第16-17页 |
·创业学习 | 第17-20页 |
·创业学习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创业学习模型 | 第18页 |
·创业学习类型 | 第18-19页 |
·创业学习的焦点 | 第19-20页 |
·创业学习的构思与测量 | 第20页 |
·创业警觉性 | 第20-24页 |
·概念的界定 | 第21页 |
·创业警觉性对机会发现的影响 | 第21-22页 |
·创业警觉性的构思与测量 | 第22页 |
·创业警觉性的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3 问题提出 | 第24-28页 |
·已有研究的局限 | 第24页 |
·研究目的 | 第24-25页 |
·研究假设 | 第25-26页 |
·研究方法与进程 | 第26-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研究进程 | 第26-28页 |
4 大学生创业警觉性量表的修订 | 第28-37页 |
·研究目的 | 第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研究对象 | 第28-29页 |
·研究工具 | 第29-30页 |
·统计分析 | 第30页 |
·结果分析 | 第30-37页 |
·因素分析 | 第30-35页 |
·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 | 第35-37页 |
5 大学生创业警觉性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 第37-44页 |
·研究目的 | 第37页 |
·研究方法 | 第37页 |
·研究对象 | 第37页 |
·结果分析 | 第37-42页 |
·不同性别大学生创业警觉性之间的比较 | 第37-38页 |
·不同年龄段的大学生创业警觉性之间的比较 | 第38页 |
·不同学历、不同学校性质的大学生创业警觉性之间的比较 | 第38-39页 |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创业警觉性之间的比较 | 第39-40页 |
·家人有无经商经历的大学生创业警觉性之间的比较 | 第40-41页 |
·是否有经商打算的大学生创业警觉性之间的比较 | 第41-42页 |
·讨论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6 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量表的修订 | 第44-51页 |
·研究目的 | 第44页 |
·研究方法 | 第44-45页 |
·研究对象 | 第44页 |
·研究工具 | 第44页 |
·统计分析 | 第44-45页 |
·结果分析 | 第45-51页 |
·因素分析 | 第45-49页 |
·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 | 第49-51页 |
7 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 第51-61页 |
·研究目的 | 第51页 |
·研究方法 | 第51页 |
·研究对象 | 第51页 |
·结果分析 | 第51-59页 |
·不同性别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之间的比较 | 第51-52页 |
·不同年龄段的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之间的比较 | 第52-53页 |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之间的比较 | 第53-56页 |
·大学生家人有无经商经历对其创业机会识别之间的比较 | 第56-58页 |
·是否有经商打算的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之间的比较 | 第58-59页 |
·讨论 | 第59页 |
·小结 | 第59-61页 |
8 大学生创业学习与创业机会识别的关系:创业警觉性的中介作用 | 第61-71页 |
·研究目的 | 第61页 |
·研究方法 | 第61-62页 |
·研究被试 | 第61页 |
·研究工具 | 第61-62页 |
·统计方法 | 第62页 |
·结果分析 | 第62-71页 |
·创业学习、创业警觉性和创业机会识别的相关分析 | 第62-63页 |
·创业学习与创业机会识别的回归分析 | 第63-65页 |
·创业警觉性对创业学习和创业机会识别的中介作用 | 第65-71页 |
9 总结 | 第71-75页 |
·主要结论 | 第71-73页 |
·本选题的创新之处 | 第73页 |
·研究的局限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附录 | 第80-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