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1 为科技园区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 第9页 |
1.2.2 为科技园区建设研究提供实践案例 | 第9页 |
1.2.3 为我国科技园区的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 第9-10页 |
1.3 主要的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0页 |
1.3.2 案例分析法 | 第10页 |
1.3.3 SWOT 模型分析法 | 第10页 |
1.4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0-12页 |
第二章 科技园区发展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12-18页 |
2.1 科技园区的相关概念 | 第12-13页 |
2.1.1 科技园区的定义 | 第12-13页 |
2.1.2 科技园区的分类 | 第13页 |
2.2 增长极理论 | 第13-15页 |
2.3 产业集群理论 | 第15-16页 |
2.3.1 产业集群的概念 | 第15页 |
2.3.2 产业集群的特征和优势 | 第15-16页 |
2.4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6-18页 |
第三章 国内外先进科技园区发展状况分析 | 第18-29页 |
3.1 国际科技园(城)发展状况分析 | 第18-22页 |
3.1.1 美国“硅谷” | 第18-19页 |
3.1.2 日本筑波科学城 | 第19-20页 |
3.1.3 印度班加罗尔软件技术园 | 第20-21页 |
3.1.4 台湾新竹科技园 | 第21-22页 |
3.2 国内先进科技园区发展状况 | 第22-25页 |
3.2.1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 | 第22-23页 |
3.2.2 上海张江科技园 | 第23-24页 |
3.2.3 西安高新区 | 第24-25页 |
3.3 我国其它三地未来科技城发展状况分析 | 第25-27页 |
3.3.1 北京未来科技城 | 第25-26页 |
3.3.2 杭州未来科技城 | 第26页 |
3.3.3 武汉未来科技城 | 第26-27页 |
3.4 三地未来科技城发展现状的特点分析 | 第27-29页 |
第四章 天津未来科技城发展现状分析 | 第29-46页 |
4.1 天津未来科技城的总体概况 | 第29-33页 |
4.1.1 区域基本概况 | 第29页 |
4.1.2 开发建设前期背景 | 第29页 |
4.1.3 天津未来科技城的创建历程 | 第29-30页 |
4.1.4 区域发展的总体定位 | 第30页 |
4.1.5 天津未来科技城的发展现状 | 第30-33页 |
4.2 天津未来科技城建设发展的成功经验 | 第33-44页 |
4.2.1 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系统推进开发建设 | 第33-35页 |
4.2.2 坚持项目带动,强化产业支撑作用 | 第35-38页 |
4.2.3 坚持创新引领,集聚创新资源要素 | 第38-40页 |
4.2.4 坚持配套保障,适度超前做好综合配套环境建设 | 第40-41页 |
4.2.5 坚持政府主导,探索完善建设管理模式 | 第41-44页 |
4.3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剖析 | 第44-46页 |
4.3.1 尚未形成明显的产业集群效应 | 第44页 |
4.3.2 创新资源不够丰富 | 第44-45页 |
4.3.3 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尚不完善 | 第45页 |
4.3.4 政府的职能定位有待进一步优化 | 第45页 |
4.3.5 政策机制有待创新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天津未来科技城发展战略设计 | 第46-57页 |
5.1 指导思想 | 第46-47页 |
5.2 战略定位(SWOT 分析) | 第47-53页 |
5.2.1 面临的机遇 | 第47-49页 |
5.2.2 存在的威胁 | 第49-50页 |
5.2.3 发展优势分析 | 第50-52页 |
5.2.4 发展劣势分析 | 第52-53页 |
5.3 未来科技城“1236”发展战略设计 | 第53-57页 |
5.3.1 践行一个核心理念 | 第54页 |
5.3.2 着力两个推进引擎 | 第54-55页 |
5.3.3 调动三个核心要素 | 第55页 |
5.3.4 实现六个战略定位 | 第55-57页 |
第六章 战略实施的对策建议 | 第57-70页 |
6.1 营造更加优越的政策环境 | 第57-59页 |
6.1.1 保持政策调整与发展定位的高度统一 | 第57-58页 |
6.1.2 实现从政策硬支持到环境软支持的转化 | 第58页 |
6.1.3 提升支持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 第58-59页 |
6.2 依托“京津冀一体化”,增强规模实力 | 第59-61页 |
6.2.1 加大对央企高端项目的引进 | 第59-60页 |
6.2.2 实现高端研发机构的加速聚集 | 第60-61页 |
6.2.3 加快推进京津科技合作区建设 | 第61页 |
6.3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 | 第61-64页 |
6.3.1 打造国际性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 第61-62页 |
6.3.2 实现科技与产业互动发展 | 第62-63页 |
6.3.3 发挥科技金融的支撑作用 | 第63-64页 |
6.4 营造生态宜居的载体环境 | 第64-66页 |
6.4.1 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生活配套设施 | 第64-65页 |
6.4.2 加强环保监管,提升生态环境 | 第65页 |
6.4.3 丰富业余生活,塑造园区文化 | 第65-66页 |
6.5 打造服务型政府 | 第66-70页 |
6.5.1 实现政府服务职能的有效转变 | 第66-67页 |
6.5.2 积极探索社会事务管理创新模式 | 第67-68页 |
6.5.3 不断优化政府效能监督评价体系 | 第68-70页 |
结语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