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3-15页 |
第2章 “孟菲斯”设计产生的背景 | 第15-29页 |
2.1 “孟菲斯”设计的概述 | 第15-17页 |
2.2 “孟菲斯”设计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 第17-19页 |
2.2.1 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 | 第17-18页 |
2.2.2 科学技术与生态平衡 | 第18-19页 |
2.2.3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生 | 第19页 |
2.3 后现代主义在设计领域的新局面 | 第19-22页 |
2.3.1 国际式风格建筑的式微 | 第20-21页 |
2.3.2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展开 | 第21-22页 |
2.4 意大利激进设计之路 | 第22-29页 |
2.4.1 从“优美”的“意大利线条”到激进设计 | 第22-24页 |
2.4.2 前卫组织的激进设计运动 | 第24-26页 |
2.4.3 “孟菲斯”设计的前身——“阿奇米亚”设计小组 | 第26-29页 |
第3章 “孟菲斯”设计思想的成因 | 第29-43页 |
3.1 意大利传统的设计文化 | 第29-31页 |
3.1.1 意大利的实验精神 | 第29页 |
3.1.2 意大利的设计教育 | 第29-30页 |
3.1.3 意大利的设计期刊与展览 | 第30-31页 |
3.2 多个领域的后现代转向思潮对“孟菲斯”设计思想的影响 | 第31-35页 |
3.2.1 后现代主义哲学理论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2 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3 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3.1 波普艺术对“孟菲斯”的影响 | 第33页 |
3.2.3.2 装饰主义对“孟菲斯”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4 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 埃托·索特萨斯和其他成员 | 第35-40页 |
3.3.1 埃托·索特萨斯之于“孟菲斯” | 第35-39页 |
3.3.1.1 埃托·索特萨斯的人生轨迹 | 第35-36页 |
3.3.1.2 埃托·索特萨斯的设计探索 | 第36-39页 |
3.3.2 其他成员之于“孟菲斯” | 第39-40页 |
3.4 “孟菲斯”的设计思想——开放设计观 | 第40-43页 |
3.4.1 开放设计观 | 第40-43页 |
第4章 “孟菲斯”设计思想——开放设计观的内涵及作品实践 | 第43-55页 |
4.1 产品功能的新定义 | 第43-44页 |
4.2 产品语义的文化涵义 | 第44-47页 |
4.2.1 “仿生产品”的趣味文化涵义 | 第45-46页 |
4.2.2 “微建筑风格”的象征性文化涵义 | 第46-47页 |
4.3 材料的表现力 | 第47-49页 |
4.3.1 塑料层压板的新局面 | 第47-48页 |
4.3.2 不同材料的自由组合 | 第48-49页 |
4.4 新的装饰表达 | 第49-53页 |
4.4.1 几何图案的装饰性表达 | 第50-52页 |
4.4.2 文化脉络的装饰性隐喻 | 第52-53页 |
4.5 色彩的表现力 | 第53-55页 |
第5章 “孟菲斯”设计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 第55-66页 |
5.1 “孟菲斯”设计思想的影响 | 第55-59页 |
5.1.1 “孟菲斯”设计思想对德国的影响 | 第55-56页 |
5.1.2 “孟菲斯”设计思想对美国的影响 | 第56页 |
5.1.3 “孟菲斯”设计思想对英国的影响 | 第56-57页 |
5.1.4 “孟菲斯”设计思想对法国的影响 | 第57-58页 |
5.1.5 “孟菲斯”设计思想对日本的影响 | 第58-59页 |
5.2 “孟菲斯”设计思想的意义 | 第59-61页 |
5.2.1 “孟菲斯”与现代设计 | 第59-60页 |
5.2.2 “孟菲斯”和工业与消费社会 | 第60-61页 |
5.3 “孟菲斯”设计思想对当代中国设计的启示 | 第61-66页 |
5.3.1 设计的责任 | 第62页 |
5.3.2 感知与想象 | 第62-63页 |
5.3.3 人性的自由 | 第63页 |
5.3.4 传统与未来 | 第63-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 | 第7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