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时序差分雷达干涉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雷达干涉技术在滑坡监测中的应用现状 | 第14-15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15-16页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6-18页 |
第2章 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基本原理 | 第18-30页 |
2.1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原理 | 第18-25页 |
2.1.1 InSAR干涉几何模型 | 第18-20页 |
2.1.2 InSAR干涉相位组成 | 第20-25页 |
2.1.3 DInSAR地表形变探测方法 | 第25页 |
2.2 PSInSAR技术基本原理 | 第25-27页 |
2.2.1 永久散射体识别方法 | 第25-26页 |
2.2.2 PSInSAR技术的形变模型和解算方法 | 第26-27页 |
2.2.3 大气延迟相位及非线性形变 | 第27页 |
2.3 SBAS技术基本原理 | 第27-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茂县新磨村滑坡几何特征及成因分析 | 第30-38页 |
3.1 茂县新磨村滑坡几何特征 | 第30-33页 |
3.2 茂县新磨村滑坡成因分析 | 第33-37页 |
3.2.1 断裂带构造 | 第33-35页 |
3.2.2 历史地震 | 第35-36页 |
3.2.3 岩层岩性 | 第36页 |
3.2.4 地形地貌 | 第36页 |
3.2.5 降雨条件 | 第36-3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基于PSInSAR技术探测新磨村滑坡前区域形变 | 第38-46页 |
4.1 数据源介绍 | 第38-41页 |
4.1.1 Sentinel-1卫星简介 | 第38-39页 |
4.1.2 AW3D30简介 | 第39页 |
4.1.3 实验数据介绍 | 第39-41页 |
4.2 实验数据处理 | 第41-44页 |
4.2.1 PSInSAR技术流程 | 第41-42页 |
4.2.2 公共主影像选取及差分干涉 | 第42-43页 |
4.2.3 PS点目标的识别 | 第43页 |
4.2.4 时序建模及形变计算 | 第43-44页 |
4.3 PSInSAR时序结果 | 第44-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基于SBAS技术探测新磨村滑坡前区域形变 | 第46-53页 |
5.1 SBAS技术流程 | 第46-47页 |
5.2 实验数据及数据处理 | 第47-50页 |
5.2.1 实验数据介绍 | 第47-48页 |
5.2.2 DInSAR形变数据解算 | 第48-50页 |
5.2.3 时序形变建模解算 | 第50页 |
5.3 SBAS时序结果 | 第50-5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6章 滑坡前时序地表运动特征分析 | 第53-60页 |
6.1 时序结果可靠性分析 | 第53-54页 |
6.2 滑坡前时序地表运动特征分析 | 第54-59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