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rousel氧化沟表面曝气节能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本课题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2.1 氧化沟工艺及自动化发展现状 | 第16-19页 |
1.2.2 污水节能处理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1-23页 |
第2章 变频节能系统的理论与算法研究 | 第23-33页 |
2.1 变频节能分析 | 第23-24页 |
2.2 模型选频控制法 | 第24-28页 |
2.2.1 选频模型的建立 | 第24-25页 |
2.2.2 选模数据的采集 | 第25-26页 |
2.2.3 模型频率的选择 | 第26页 |
2.2.4 模型频率的分配 | 第26-28页 |
2.2.5 模型频率的发送 | 第28页 |
2.3 人工神经网络 | 第28-31页 |
2.3.1 人工神经元模型 | 第28-30页 |
2.3.2 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控制系统的硬件与网络结构设计 | 第33-43页 |
3.1 PLC功能分析 | 第33-35页 |
3.1.1 PLC基本结构 | 第33-34页 |
3.1.2 PLC工作原理 | 第34-35页 |
3.2 PLC硬件组态 | 第35-37页 |
3.2.1 PLC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思路 | 第35-36页 |
3.2.2 PLC硬件选型 | 第36-37页 |
3.3 PLC硬件组装和软件组态 | 第37-40页 |
3.3.1 PLC硬件组装结构 | 第38-39页 |
3.3.2 PLC软件组态调试 | 第39-40页 |
3.4 控制系统网络结构和硬件配置 | 第40-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PLC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 第43-69页 |
4.1 系统编程方法和控制流程 | 第43-44页 |
4.2 远程人工控制 | 第44-46页 |
4.2.1 远程人工控制思路 | 第44-45页 |
4.2.2 远程人工控制程序设计 | 第45-46页 |
4.3 模型选频自动控制 | 第46-56页 |
4.3.1 自动变频控制思路 | 第46-47页 |
4.3.2 现场模拟量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 第47-48页 |
4.3.3 选模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 第48-53页 |
4.3.4 模型频率的选择 | 第53-55页 |
4.3.5 模型频率的分配 | 第55-56页 |
4.4 神经网络自动变频控制系统的开发 | 第56-67页 |
4.4.1 系统设计的总体方案 | 第56-57页 |
4.4.2 训练样本的获取 | 第57-58页 |
4.4.3 神经网络的仿真 | 第58-60页 |
4.4.4 神经网络数学模型推导 | 第60-62页 |
4.4.5 神经网络自控程序的开发 | 第62-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5章 系统监控软件组态 | 第69-83页 |
5.1 监控软件功能分析 | 第69-70页 |
5.2 监控软件的选择 | 第70-72页 |
5.2.1 系统组态的功能分析 | 第70-71页 |
5.2.2 系统监控软件的选择 | 第71-72页 |
5.3 监控软件的开发 | 第72-82页 |
5.3.1 监控软件的设计思路 | 第72页 |
5.3.2 WinCC项目的创建 | 第72-74页 |
5.3.3 WinCC与PLC通讯连接的建立 | 第74-75页 |
5.3.4 过程变量的定义 | 第75-76页 |
5.3.5 系统监控界面的设计 | 第76-79页 |
5.3.6 WinCC功能组态 | 第79-8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6章 控制系统的整体调试与效果分析 | 第83-89页 |
6.1 系统模拟调试 | 第83-84页 |
6.2 系统中试与效果分析 | 第84-88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7.1 总结 | 第89页 |
7.2 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学位论文评闻及答辩情况表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