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一、绪论 | 第9-26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9-12页 |
1. 教育改革的需要 | 第9-10页 |
2. 公开课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第10-11页 |
3. 个人经历与思考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三) 研究假设 | 第14页 |
(四) 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1. 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 第14-18页 |
2. 有关公开课的研究 | 第18-22页 |
3.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22-23页 |
(五)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1. 公开课 | 第23页 |
2. 教师专业发展 | 第23-24页 |
(六)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4-26页 |
1. 研究思路 | 第2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二、公开课的发展历程、类型与价值 | 第26-32页 |
(一) 公开课的发展历程 | 第26页 |
(二) 公开课的分类 | 第26-27页 |
(三) 公开课的应然价值 | 第27-32页 |
1. 促进教育教学观念的传播与运用 | 第27-28页 |
2.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 第28-29页 |
3. 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 第29-30页 |
4. 扩大学校知名度 | 第30-32页 |
三、研究过程 | 第32-50页 |
(一) 调查基本概况 | 第32-33页 |
1. 研究对象 | 第32页 |
2. 问卷编制与访谈 | 第32页 |
3. 调查对象及样本选择 | 第32-33页 |
4. 数据的统计处理 | 第33页 |
(二) 问卷的编制与修订 | 第33-38页 |
1. 项目分析 | 第33-35页 |
2. 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35-36页 |
3. 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36-38页 |
4. 信度分析 | 第38页 |
(三) 调查数据分析 | 第38-48页 |
1. 样本的基本情况统计变量分析 | 第38-39页 |
2. 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分析 | 第39-48页 |
(四) 调查结论 | 第48-50页 |
四、存在的问题 | 第50-56页 |
(一) 从上课的主体来看,教师上公开课的积极性不高,多为青年教师和新教师 | 第50-51页 |
1. 教师上公开课的积极性不高 | 第50-51页 |
2. 上课教师多为新教师和青年教师 | 第51页 |
(二) 从上课的过程来看,公开课存在着较多的形式主义的问题 | 第51-55页 |
1. 注重预设,忽略生成 | 第51-52页 |
2. 过于追求公开课中形式的新颖 | 第52-54页 |
3. 重视解决问题,忽视发现问题 | 第54页 |
4. 公开课模式化,缺乏个性 | 第54-55页 |
(三) 从上课的结果来看,公开课的质量参差不齐 | 第55-56页 |
五、原因分析 | 第56-59页 |
(一) 对公开课的认知存在偏差 | 第56页 |
(二) 公开课被赋予了太多功利性 | 第56-57页 |
(三) 评价制度不完善 | 第57-58页 |
(四) 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动机不足 | 第58-59页 |
六、建议与启示 | 第59-66页 |
(一) 教育主管部门层面,明确评价目的,完善评价制度 | 第59-61页 |
1. 明确评价目的 | 第59页 |
2. 完善公开课的评价制度 | 第59-61页 |
3. 规范公开课模式 | 第61页 |
(二) 学校层面,正确认识公开课,建立制度保障体系 | 第61-63页 |
1. 正确认识公开课的目的 | 第61-62页 |
2. 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体系 | 第62页 |
3. 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 | 第62-63页 |
(三) 教师层面,应保证公开课的真实性,增强自主发展意识 | 第63-66页 |
1. 保证公开课的真实性 | 第63-64页 |
2. 增强自主发展的意识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 | 第70-73页 |
后记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