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选题意义和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高寒区隧道渗流场特征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高寒区隧道温度场特征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工程概况 | 第18-30页 |
2.0 隧址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18页 |
2.1 隧址区地形地貌 | 第18-19页 |
2.2 隧址区地层岩性 | 第19-21页 |
2.3 隧址区地质构造 | 第21-27页 |
2.4 隧址区气象概况 | 第27-28页 |
2.5 隧址区水文概况 | 第28-30页 |
第3章 隧道渗流场模拟计算 | 第30-55页 |
3.1 隧址区岩体裂隙及水文地质调查 | 第30-38页 |
3.1.1 隧道围岩裂隙统计 | 第30-36页 |
3.1.2 隧址区水文地质调查 | 第36-38页 |
3.2 隧道渗流场模拟分析研究 | 第38-49页 |
3.2.1 隧道裂隙岩体渗透张量计算 | 第38-40页 |
3.2.2 渗流场模拟计算参数取值 | 第40-42页 |
3.2.3 模型边界确定 | 第42-49页 |
3.3 隧道渗流场模拟结果 | 第49-54页 |
3.4 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裂隙水渗流影响下隧道温度场数值模拟方法 | 第55-71页 |
4.1 裂隙岩体渗流场影响温度场模拟计算理论 | 第55-56页 |
4.2 渗流及热力学参数选取 | 第56-58页 |
4.2.1 热力学参数选取 | 第56-57页 |
4.2.2 空气与围岩的对流换热系数选取 | 第57页 |
4.2.3 隧道通风温度取值 | 第57页 |
4.2.4 渗流水温及其速度的取值 | 第57-58页 |
4.3 初始温度场的计算 | 第58-62页 |
4.3.1 模型大小 | 第58页 |
4.3.2 边界确定 | 第58-59页 |
4.3.3 初始温度场计算结果 | 第59-62页 |
4.4 隧道施工阶段现场气温及岩温实测分析 | 第62-66页 |
4.4.1 隧道气温实测分析 | 第62-63页 |
4.4.2 隧道岩温实测分析 | 第63-66页 |
4.5 隧道施工阶段岩温实测结果与数值模拟岩温对比分析 | 第66-70页 |
4.5.1 施工阶段隧道温度场数值模拟结果 | 第66-67页 |
4.5.2 施工阶段隧道实测岩温与数值模拟岩温结果对比分析 | 第67-70页 |
4.6 小结 | 第70-71页 |
第5章 巴朗山隧道温度场数值模拟结果及防冻设防长度取值 | 第71-87页 |
5.1 巴朗山隧道围岩温度场数值模拟计算工况 | 第71-72页 |
5.2 渗流场影响下的巴朗山隧道围岩温度场模拟结果 | 第72-84页 |
5.2.1 有无渗流场影响下的瞬态温度场模拟结果对比 | 第72-76页 |
5.2.2 有无渗流场影响下的初始温度场模拟结果对比 | 第76-78页 |
5.2.3 开挖后隧道处渗流场影响下的温度场最不利月份的选取 | 第78-81页 |
5.2.4 不同进深处渗流场影响下的温度场模拟结果 | 第81-84页 |
5.3 隧道防冻层设防长度取值参考 | 第84-85页 |
5.4 小结 | 第85-87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3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3页 |
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