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6-55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6-23页 |
1.1.1 对高等教育政策的关注与反思 | 第16-19页 |
1.1.2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需求 | 第19-20页 |
1.1.3 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内在紧张” | 第20-23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23-30页 |
1.2.1 关于大学自主办学内涵的研究 | 第24-25页 |
1.2.2 关于大学自主办学动因的研究 | 第25-26页 |
1.2.3 关于大学自主办学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26-27页 |
1.2.4 关于大学自主办学存在问题的研究 | 第27页 |
1.2.5 关于大学自主办学推进策略的研究 | 第27-28页 |
1.2.6 文献述评 | 第28-30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30-32页 |
1.3.1 拓展大学自主办学研究的“问题域” | 第31页 |
1.3.2 深化大学自主办学本质的理论认识 | 第31-32页 |
1.3.3 化解大学自主办学“放乱收死”之困 | 第32页 |
1.3.4 开拓大学自主办学问题研究的新视野 | 第3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32-37页 |
1.4.1 方法论选择 | 第33-35页 |
1.4.2 具体研究方法 | 第35-37页 |
1.5 理论基础 | 第37-52页 |
1.5.1 增强权能理论 | 第37-43页 |
1.5.2 权责对称 | 第43-44页 |
1.5.3 治理理论 | 第44-49页 |
1.5.4 理论选择的适切性 | 第49-52页 |
1.6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52-55页 |
1.6.1 研究思路 | 第52-54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54-55页 |
2 大学自主办学的本质解读 | 第55-106页 |
2.1 大学自主办学的基本内涵 | 第56-61页 |
2.2 大学自主办学的构成要素 | 第61-99页 |
2.2.1 办学自主权 | 第62-74页 |
2.2.2 自主办学能力 | 第74-87页 |
2.2.3 自主办学责任 | 第87-99页 |
2.3 大学自主办学的基本特征 | 第99-106页 |
2.3.1 相对性 | 第99-100页 |
2.3.2 文化性 | 第100-102页 |
2.3.3 历史性 | 第102-103页 |
2.3.4 复杂性 | 第103-106页 |
3 大学自主办学的基点与合理性 | 第106-134页 |
3.1 大学自主办学的基点 | 第106-122页 |
3.1.1 大学的本质属性 | 第106-113页 |
3.1.2 大学的附属属性 | 第113-117页 |
3.1.3 大学本质属性与附属属性之间的关系 | 第117-119页 |
3.1.4 大学自主办学的身份确认 | 第119-122页 |
3.2 大学自主办学的合理性 | 第122-134页 |
3.2.1 大学组织特殊性的本质要求 | 第122-125页 |
3.2.2 大学基本职能发挥的内在基础 | 第125-126页 |
3.2.3 高等教育繁荣发展的必要前提 | 第126-128页 |
3.2.4 大学基业常青的根源 | 第128-130页 |
3.2.5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础动力 | 第130-131页 |
3.2.6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势所趋 | 第131-134页 |
4 大学自主办学的双重关系 | 第134-184页 |
4.1 大学自主办学的外部关系 | 第134-151页 |
4.1.1 大学自主办学过程中的政府 | 第135-139页 |
4.1.2 大学自主办学过程中的社会 | 第139-144页 |
4.1.3 大学自主办学过程中的大学 | 第144-147页 |
4.1.4 大学、政府、社会的衔接与协调 | 第147-151页 |
4.2 大学自主办学的内部关系 | 第151-159页 |
4.2.1 大学自主办学过程中的办学自主权 | 第151-153页 |
4.2.2 大学自主办学过程中的自主办学能力 | 第153-154页 |
4.2.3 大学自主办学过程中的自主办学责任 | 第154-155页 |
4.2.4 办学自主权、自主办学责任、自主办学能力的匹配与耦合 | 第155-159页 |
4.3 大学自主办学内外部关系的互动 | 第159-184页 |
4.3.1 大学自主办学内外部关系互动的价值 | 第159-164页 |
4.3.2 大学自主办学内外部关系互动的基础 | 第164-184页 |
5 大学自主办学的历史变迁:政策变革的视角 | 第184-227页 |
5.1 大学自主办学外部关系的历史变迁 | 第184-210页 |
5.1.1 中央与地方:经过集权与分权多次反复后走向“央地结合” | 第184-201页 |
5.1.2 大学与政府:大学从完全处于政府控制之中到逐渐获得办学自主权 | 第201-206页 |
5.1.3 大学与社会:大学从完全封闭状态到逐渐社会化 | 第206-210页 |
5.2 大学自主办学内部关系的历史变迁 | 第210-221页 |
5.2.1 1949—1978 年:政策安排未关注大学自主办学内部关系 | 第210-211页 |
5.2.2 1978—1992 年:政策安排开始关注大学自主办学内部关系 | 第211-214页 |
5.2.3 1992—1998 年:政策安排逐渐重视大学自主办学内部关系 | 第214-216页 |
5.2.4 1998—2014 年:政策安排开始反思大学自主办学内部关系 | 第216-219页 |
5.2.5 2014年至今:政策安排全面关注与调整大学自主办学内部关系 | 第219-221页 |
5.3 大学自主办学历史变迁的基本特征 | 第221-227页 |
5.3.1 割裂性 | 第221-223页 |
5.3.2 渐进性 | 第223-224页 |
5.3.3 “自上而下”性 | 第224-225页 |
5.3.4 “政治—经济”主导性 | 第225-227页 |
6 大学自主办学的现实困境与理性抉择 | 第227-261页 |
6.1 大学自主办学的现实困境 | 第227-246页 |
6.1.1 大学自主办学“放乱收死”的界说 | 第227-230页 |
6.1.2 大学自主办学“放乱收死”的危害 | 第230-235页 |
6.1.3 大学自主办学“放乱收死”的原因 | 第235-246页 |
6.2 大学自主办学的理性抉择 | 第246-261页 |
6.2.1 廓清大学自主办学的本质 | 第247-249页 |
6.2.2 转变行政化与实体思维方式 | 第249-253页 |
6.2.3 夯实大学自主办学的行动基础 | 第253-255页 |
6.2.4 重塑大学自主办学的信任基础 | 第255-261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261-267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261-263页 |
7.2 创新点 | 第263-265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265-267页 |
参考文献 | 第267-285页 |
附录A 大学自主办学研究访谈提纲 | 第285-28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286-288页 |
致谢 | 第288-293页 |
作者简介 | 第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