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选题的目的、意义和选题方向 | 第13页 |
1.2 灰铸铁柴油机缸体材料 | 第13-14页 |
1.3 灰铸铁基体组织以及合金元素对缸体各部位硬度均匀性的影响 | 第14-18页 |
1.3.1 国内外对缸体缸盖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2 6种片状石墨在灰铸铁中分布形态 | 第14-15页 |
1.3.3 片状石墨的石墨长度分级 | 第15-16页 |
1.3.4 灰铸铁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关系 | 第16-17页 |
1.3.5 提高灰铸铁的力学性能 | 第17页 |
1.3.6 合金元素在灰铸铁中的作用 | 第17-18页 |
1.3.7 S含量的影响作用 | 第18页 |
1.4 辅助添加剂的影响 | 第18-19页 |
1.4.1 碳化硅作用机理 | 第18-19页 |
1.4.2 增碳剂对于铸件微观组织的影响 | 第19页 |
1.5 孕育处理 | 第19-22页 |
1.5.1 孕育的作用 | 第19页 |
1.5.2 孕育剂的种类对铸件的影响 | 第19-20页 |
1.5.3 孕育方法对铸件的影响 | 第20-22页 |
1.6 Z6170缸体简介 | 第22-23页 |
1.7 Z6170缸体材质要求 | 第23-24页 |
1.8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2章 实验设备及工艺条件 | 第25-33页 |
2.1 生产工艺及生产设备 | 第25-27页 |
2.2 熔炼原辅材料 | 第27页 |
2.3 实验方案 | 第27-31页 |
2.3.1 熔炼工艺 | 第27-29页 |
2.3.2 中频感应电炉熔炼 | 第29-30页 |
2.3.3 试样检测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增碳剂及碳化硅对缸体硬度均匀性的影响 | 第33-49页 |
3.1 实验条件及使用材料参数 | 第33-36页 |
3.1.1 增碳剂的选择 | 第33-34页 |
3.1.2 过热温度与增碳剂吸收率的关系 | 第34-35页 |
3.1.3 碳化硅的选择 | 第35-36页 |
3.2 铸铁熔炼时碳与硅含量的配比 | 第36-37页 |
3.2.1 电炉铁液的不良特性 | 第36页 |
3.2.2 碳量的调节 | 第36-37页 |
3.2.3 硅量的调节 | 第37页 |
3.3 增碳剂、碳化硅的不同加入量对铸件显微组织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7-38页 |
3.4 实验方案 | 第38-39页 |
3.5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9-46页 |
3.5.1 金相分析 | 第39-45页 |
3.5.2 力学性能及硬度差值分析 | 第45-4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6-49页 |
第4章 Mn含量对缸体硬度均匀性的影响 | 第49-55页 |
4.1 实验方案 | 第49-50页 |
4.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0-53页 |
4.2.1 金相分析 | 第50-52页 |
4.2.2 缸体的力学性能及缸体表面硬度均匀性分析 | 第52-5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5章 孕育工艺对缸体硬度均匀性的影响 | 第55-73页 |
5.1 实验条件及使用材料参数 | 第56-59页 |
5.1.1 不同种类孕育剂 | 第56-57页 |
5.1.2 不同孕育方法 | 第57-59页 |
5.2 结果分析 | 第59-71页 |
5.2.1 金相分析 | 第59-67页 |
5.2.2 力学性能分析 | 第67-69页 |
5.2.3 硬度均匀性分析 | 第69-7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3-75页 |
6.1 结论 | 第73页 |
6.2 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专利情况 | 第83-84页 |
附录 | 第84-9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