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热工量的测量仪表论文--流量测量仪表论文

基于流场和声场耦合的超声流量测量技术研究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5页
主要符号说明第16-17页
第1章 绪论第17-35页
    1.1 研究背景第17-20页
        1.1.1 超声波流量计的分类第18-20页
        1.1.2 时差式超声波流量计第20页
    1.2 影响超声波流量计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第20-32页
        1.2.1 换能器安装效应及流场适应性问题第21-23页
        1.2.2 流动介质中声波的传输问题第23-31页
        1.2.3 超声波信号传播时间的检测问题第31-32页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第32-35页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32-33页
        1.3.2 研究内容第33-35页
第2章 流场和声场耦合方法第35-44页
    2.1 超声波及其特点第35-36页
    2.2 间断有限元法第36-40页
        2.2.1 空间离散第36-38页
        2.2.2 Runge-Kutta时间推进格式第38页
        2.2.3 声传播方程第38-40页
    2.3 射线声学第40-43页
        2.3.1 射线声学基本方程第41-42页
        2.3.2 射线追踪法第42-43页
    2.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3章 稳态背景流场下超声波流量计内瞬态声场分析第44-77页
    3.1 有限元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第44-45页
    3.2 基于射线追踪法的流速修正第45-50页
        3.2.1 充分发展的层流和湍流第46-47页
        3.2.2 非线性轨迹长度第47-50页
    3.3 声波在超声波流量计中的传播第50-71页
        3.3.1 稳态背景流场第50-52页
        3.3.2 换能器动态特性分析第52-59页
        3.3.3 声学边界条件第59-60页
        3.3.4 网格尺寸和时间步长的选取第60-63页
        3.3.5 正确性验证第63-67页
        3.3.6 声波瞬态传播过程第67-68页
        3.3.7 接收换能器端面平均声压对比第68-71页
    3.4 超声波流量计样机开发第71-72页
    3.5 水流量标准装置第72-74页
    3.6 实验和模拟时差对比第74-75页
    3.7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4章 高速气体流动对超声传播的影响第77-101页
    4.1 射线非线性传播轨迹第77-92页
        4.1.1 射线在理想流动中传播第78-86页
        4.1.2 射线在非理想流场中的传播第86-92页
    4.2 声波在流动介质中的偏转第92-99页
        4.2.1 顺流传播第93-95页
        4.2.2 逆流传播第95-96页
        4.2.3 声波偏转对声压幅值的影响第96-99页
    4.3 本章小结第99-101页
第5章 U型超声波流量计结构参数优化第101-121页
    5.1 声波反射装置第101-103页
        5.1.1 U型反射轨迹第101-102页
        5.1.2 反射装置附近的声波反射第102-103页
    5.2 声-固耦合分析第103-112页
        5.2.1 计算区域第105-106页
        5.2.2 计算模型第106页
        5.2.3 边界条件第106-107页
        5.2.4 模型验证第107-108页
        5.2.5 耦合结果分析第108-111页
        5.2.6 超声波回波波形第111-112页
        5.2.7 本节小结第112页
    5.3 基表结构优化第112-121页
        5.3.1 U型反射时差采集原理第113页
        5.3.2 物理模型及网格划分第113-114页
        5.3.3 计算的正确性验证第114-116页
        5.3.4 两种结构改进措施第116页
        5.3.5 结构改进措施对内部流场的影响第116-117页
        5.3.6 结构改进措施对流速稳定性的影响第117-119页
        5.3.7 结构改进措施对压力损失的影响第119页
        5.3.8 实测数据第119-120页
        5.3.9 本节小结第120-121页
第6章 结论及展望第121-124页
    6.1 结论第121-122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122页
    6.3 展望第122-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2页
致谢第132-13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第133-134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祝表第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悬臂梁传感器的光致振动特性及其应用研究
下一篇:多场景下高速铁路运行图与动车组运用计划编制与调整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