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8-30页 |
2.1 产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 第18-22页 |
2.1.1 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 第18-19页 |
2.1.2 制造业转型升级概念 | 第19-22页 |
2.2 经济增长理论 | 第22-25页 |
2.2.1 哈罗德—多玛经济增长模型 | 第22-23页 |
2.2.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 第23-24页 |
2.2.3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 第24-25页 |
2.3 制造业转型升级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 | 第25-26页 |
2.3.1 制造业转型升级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 | 第25-26页 |
2.3.2 经济增长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推动 | 第26页 |
2.4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典型实践 | 第26-30页 |
2.4.1 德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 第27页 |
2.4.2 美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 第27-28页 |
2.4.3 日本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 第28-30页 |
第三章 辽宁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 | 第30-50页 |
3.1 辽宁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 第30-33页 |
3.1.1 美国“再工业化”的威胁 | 第30-31页 |
3.1.2 人力成本优势难保 | 第31-32页 |
3.1.3 土地成本 | 第32-33页 |
3.2 辽宁省经济增长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 第33-41页 |
3.2.1 辽宁省经济增长的现状 | 第33-36页 |
3.2.2 辽宁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状 | 第36-41页 |
3.3 辽宁省制造业对于经济增长贡献度分析 | 第41-43页 |
3.3.1 制造业与各产业存在广泛关联 | 第41-42页 |
3.3.2 制造业增长是辽宁省经济增长的中流砥柱 | 第42-43页 |
3.3.3 制造业转型升级是辽宁省经济结构变化的主要力量 | 第43页 |
3.4 辽宁省制造业升级中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 第43-50页 |
3.4.1 工业表现出很强的“刚性” | 第44页 |
3.4.2 研发投入不足,创新产出低 | 第44-46页 |
3.4.3 传统产业处于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 | 第46-47页 |
3.4.4 行业领军型企业少 | 第47页 |
3.4.5 资源依赖度高,面临资源和环境的挑战 | 第47-48页 |
3.4.6 配套能力差,获利空间小 | 第48-50页 |
第四章 辽宁省制造业转型升级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50-67页 |
4.1 制造业转型升级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性 | 第50-60页 |
4.1.1 制造业转型升级与经济增长相关性测算 | 第50-53页 |
4.1.2 制造业转型对部门经济增长的贡献 | 第53-56页 |
4.1.3 制造业转型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 | 第56-60页 |
4.2 制造业转型升级与经济增长因果关系研究 | 第60-65页 |
4.2.1 平稳性检验 | 第60-62页 |
4.2.2 协整检验及模型求解 | 第62-64页 |
4.2.3 格兰杰因果检测 | 第64-65页 |
4.3 实证结论 | 第65-67页 |
第五章 推进辽宁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与建议 | 第67-73页 |
5.1 辽宁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 第67-68页 |
5.2 以政府为主导的制度与政策的支持 | 第68-69页 |
5.2.1 出台指导意见,统筹制定规划 | 第68-69页 |
5.2.2 资金的投入 | 第69页 |
5.2.3 人才资源的提供 | 第69页 |
5.3 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转型升级 | 第69-73页 |
5.3.1 发展先进制造业 | 第69-70页 |
5.3.2 延伸产业价值链 | 第70-71页 |
5.3.3 环保节能,产品实现绿色制造 | 第71页 |
5.3.4 积极开发现代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型 | 第71-73页 |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作者简介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