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8页 |
1.1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0-15页 |
1.2.1 对于生态伦理的研究 | 第10-13页 |
1.2.2 对于绿色发展的研究 | 第13-15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 第15-16页 |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第16-1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生态伦理的基本理论 | 第18-31页 |
2.1 生态伦理的产生和发展 | 第18-23页 |
2.1.1 生态伦理的产生 | 第18-19页 |
2.1.2 生态伦理的发展 | 第19-20页 |
2.1.3 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的历史性超越 | 第20-23页 |
2.2 生态伦理的内在要求和基本原则 | 第23-28页 |
2.2.1 生态伦理的内在要求与特征 | 第24-26页 |
2.2.2 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 | 第26-28页 |
2.3 生态伦理的方法论意义 | 第28-31页 |
2.3.1 推翻人们固有的中心观念 | 第28-29页 |
2.3.2 约束人们传统的实践行为 | 第29页 |
2.3.3 建构新型的生态关系 | 第29-31页 |
第3章 绿色发展的兴起 | 第31-40页 |
3.1 传统发展方式与生态危机的出现 | 第31-34页 |
3.1.1 传统发展方式及评析 | 第31-33页 |
3.1.2 生态危机的出现 | 第33-34页 |
3.2 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 | 第34-37页 |
3.2.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与内涵 | 第35-36页 |
3.2.2 可持续发展实践的突破 | 第36-37页 |
3.3 绿色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 第37-40页 |
3.3.1 绿色发展的本质与特征 | 第37-38页 |
3.3.2 绿色发展是发展方式的深化变革 | 第38-40页 |
第4章 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态伦理思考 | 第40-51页 |
4.1 和谐发展: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 | 第40-42页 |
4.1.1 人与自然的和谐 | 第40-41页 |
4.1.2 人与社会的和谐 | 第41-42页 |
4.2 全面发展:生态文明不可或缺 | 第42-44页 |
4.2.1 确定科学的现代化建设布局 | 第43页 |
4.2.2 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 第43-44页 |
4.3 协调发展:保护自然和改造自然“两手抓” | 第44-46页 |
4.3.1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 第45页 |
4.3.2 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发展自然 | 第45-46页 |
4.4 永续发展:人在代内和代际之间的正义 | 第46-48页 |
4.4.1 代内正义 | 第47页 |
4.4.2 代际正义 | 第47-48页 |
4.5 人本发展:努力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 第48-51页 |
4.5.1 发展为了人 | 第48-49页 |
4.5.2 发展依靠人 | 第49-51页 |
第5章 国际社会的绿色发展实践及其生态伦理评析 | 第51-62页 |
5.1 资本主义国家的绿色发展实践 | 第51-54页 |
5.1.1 发达国家的绿色发展实践 | 第51-52页 |
5.1.2 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绿色发展实践 | 第52-54页 |
5.2 社会主义国家的绿色发展实践 | 第54-56页 |
5.3 国际组织的绿色发展实践 | 第56-58页 |
5.4 对绿色发展实践的生态伦理评析 | 第58-62页 |
5.4.1 公民层面:公民生态意识和生态参与的提升 | 第58-59页 |
5.4.2 国家层面:“拯救地球”是各国应尽的共同义务 | 第59-60页 |
5.4.3 制度层面:蕴含着社会制度的革命与改革 | 第60-62页 |
第6章 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选择 | 第62-73页 |
6.1 以生态伦理审视中国绿色发展实践的成就与问题 | 第62-65页 |
6.1.1 中国绿色发展实践取得的成就 | 第62-64页 |
6.1.2 中国绿色发展实践存在的问题 | 第64-65页 |
6.2 按照生态伦理要求全方位推进中国绿色发展 | 第65-70页 |
6.2.1 战略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第65-66页 |
6.2.2 策略上: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 第66-67页 |
6.2.3 观念上:普及科学的生态伦理观和绿色发展观 | 第67-68页 |
6.2.4 行动上:践行科学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 第68-69页 |
6.2.5 制度上:推进制度改革创新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 | 第69-70页 |
6.3 在开放世界中善于借助“他山之石” | 第70-73页 |
6.3.1 积极汲取他人的有益成果 | 第70-71页 |
6.3.2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 第71-73页 |
结语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