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北京地区雾霾气象因子分析及判别标准的改进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3页
    1.1 雾-霾基本概念与区别第9页
    1.2 研究的意义第9-10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4 研究的内容与目的第12-13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站点数据第13-18页
    2.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第13-15页
        2.1.1 地理位置及气候特征第13-14页
        2.1.2 站点数据第14-15页
    2.2 城市化进程概况第15-18页
第三章 北京地区不同判别方法下霾时空分布特征第18-24页
    3.1 传统雾霾判别方法与现有标准第18页
    3.2 传统判别方法与现有标准对比:以北京顺义为例第18-20页
    3.3 不同判别方法下霾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第20-23页
        3.3.1 霾空间分布特征第20-21页
        3.3.2 霾季节分布特征第21-23页
    3.4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四章 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影响因子及重雾霾气象成因第24-39页
    4.1 大气能见度影响因子分析第24-32页
        4.1.1 大气能见度消光因子第24-25页
        4.1.2 消光系数订正与订正结果分析第25-28页
        4.1.3 PM_(2.5)细粒子及相对湿度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第28-30页
        4.1.4 能见度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第30-32页
    4.2 重雾霾气象成因分析第32-38页
        4.2.1 污染过程简述第32-34页
        4.2.2 后向散射系数变化及混合层高度情况第34-35页
        4.2.3 地面环流形势及风速风向分析第35-36页
        4.2.4 气象要素分析第36-38页
    4.3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五章 雾霾判别标准的改进第39-56页
    5.1 引言第39-40页
    5.2 现有判别标准及试验数据选取第40-42页
        5.2.1 雾-霾定义和分类标准第40-41页
        5.2.2 试验数据选取第41-42页
    5.3 代表地区雾霾天气特征情况对比分析第42-47页
    5.4 现有标准下雾-霾天气现象区分结果分析第47-48页
    5.5 雾-霾分类特征统计及指标值分析第48-52页
        5.5.1 PM_(2.5)质量浓度特征第48-49页
        5.5.2 能见度特征第49-50页
        5.5.3 相对湿度特征第50-51页
        5.5.4 改进后的判别方法第51-52页
    5.6 改进方法的个例验证第52-54页
    5.7 改进方法和现有标准结果对比分析第54页
    5.8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6-59页
    6.1 结论第56-57页
    6.2 特色与创新第57页
    6.3 展望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作者简介第63-64页
致谢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GprMax的道路空洞探地雷达图像正演模拟
下一篇:基于人性化理念的高校学生宿舍家具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