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的缘起 | 第9-10页 |
1.1.1 社会原因:微时代的到来 | 第9页 |
1.1.2 技术原因:传播模式的蜕变 | 第9页 |
1.1.3 理论原因:后现代文化的影响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价值 | 第10-11页 |
1.2.1 微电影文化功能的传承 | 第10页 |
1.2.2 微电影创作的实践指导 | 第10-11页 |
1.3 研究的框架 | 第11-13页 |
1.3.1 传播学的理论基础 | 第11-12页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1.4 研究的方法 | 第13页 |
1.5 研究的难度 | 第13页 |
1.6 研究的现状 | 第13-20页 |
1.6.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6.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7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20页 |
1.8 相关问题的说明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1-28页 |
2.1 关于电影概念 | 第21-22页 |
2.1.1 电影的定义 | 第21页 |
2.1.2 电影的特点 | 第21-22页 |
2.2 关于微电影的概念 | 第22-24页 |
2.2.1 微电影的定义 | 第22-24页 |
2.2.2 微电影的特点 | 第24页 |
2.3 关于文化概念 | 第24-28页 |
2.3.1 文化的概念 | 第24-25页 |
2.3.2 影视文化 | 第25-26页 |
2.3.3 微电影文化 | 第26页 |
2.3.4 微电影文化特点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新媒体视域下的微电影文化现状 | 第28-42页 |
3.1 微电影文化类型 | 第28-33页 |
3.1.1 广告微电影商业文化的营销转型 | 第28-30页 |
3.1.2 公益微电影影视文化的责任担当 | 第30-31页 |
3.1.3 平民微电影草根文化的时代流行 | 第31-32页 |
3.1.4 名人微电影精英文化的拓展延伸 | 第32-33页 |
3.2 微电影文化形态 | 第33-35页 |
3.2.1 微电影的“精短性”快餐文化的迎合 | 第33-34页 |
3.2.2 微电影的“互动性”消费文化的青睐 | 第34页 |
3.2.3 微电影的“多元化”多元文化的碰撞 | 第34-35页 |
3.3 微电影文化传播模式 | 第35-37页 |
3.3.1 新媒体时代的“宠儿”视觉文化的嬗变 | 第35-36页 |
3.3.2 传统电视媒体的“接纳”媒介文化的融合 | 第36-37页 |
3.4 微电影文化功能 | 第37-42页 |
3.4.1 休闲娱乐功能大众文化的网络狂欢 | 第38-39页 |
3.4.2 情感宣泄功能平民文化的自我表达 | 第39-40页 |
3.4.3 社会教化功能主流文化的议程设置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新媒体视域下的微电影文化缺失 | 第42-54页 |
4.1 创作水平参差不齐 | 第42-44页 |
4.1.1 草根创作参与作品良莠不齐 | 第42-43页 |
4.1.2 后期制作粗劣视觉画面混乱 | 第43页 |
4.1.3 模仿拼接泛滥创新意识淡薄 | 第43-44页 |
4.2 创作思想上的文化悖逆 | 第44-49页 |
4.2.1 营销模式“商业化”与艺术呈现失衡 | 第44-46页 |
4.2.2 视觉画面“景观化”与叙事情节浅平 | 第46页 |
4.2.3 剧情创作“同质化”与艺术审美疲劳 | 第46-48页 |
4.2.4 故事内容“恶俗化”与价值取向低俗 | 第48-49页 |
4.3 思想引导上的失范 | 第49-54页 |
4.3.1 过于追求轰动效应文化责任匮乏 | 第49-50页 |
4.3.2 过度追求感观刺激艺术品格丧失 | 第50-51页 |
4.3.3 极度吹捧娱乐狂欢人文精神缺失 | 第51-52页 |
4.3.4 片面注重情感宣泄文化认同不足 | 第52-54页 |
第五章 提升微电影文化功能之路径 | 第54-68页 |
5.1“高定位”——提高艺术创作水平 | 第54-57页 |
5.1.1 重视人才培养打造高素质“守门人”团队 | 第54-55页 |
5.1.2“高品质”制作策略 创建微电影品牌 | 第55-56页 |
5.1.3 创作模式多元化创新文化艺术表现 | 第56-57页 |
5.2“精品化”——提升文化思想内涵 | 第57-59页 |
5.2.1“以影载道”提升社会文化功能 | 第57-58页 |
5.2.2. 倡导“承继传统”与“文化创意”的完美融合 | 第58页 |
5.2.3. 实现娱乐与商业“叫好”与“叫座”和谐统一 | 第58-59页 |
5.3“重思想”----承担文化责任使命 | 第59-62页 |
5.3.1 提高文化品格担当社会教化责任 | 第59-60页 |
5.3.2 传播社会公益提升舆论导向功能 | 第60-61页 |
5.3.3 注重人文关怀建构受众文化认同 | 第61-62页 |
5.4“立制度”——建立文化评估体系 | 第62-64页 |
5.4.1 加强微电影行业的“自律”与“他律” | 第62-63页 |
5.4.2 点击率不是评价传播效果好坏的唯一标准 | 第63-64页 |
5.4.3 欣赏指数应当作为满足审美需求的指标 | 第64页 |
5.5“保经济”----打造文化产业平台 | 第64-68页 |
5.5.1 开发衍生产品实现微电影商业价值的增值 | 第65页 |
5.5.2 整合营销渠道拓展播放平台创造经济价值 | 第65-66页 |
5.5.3 营销服务转型“影视基地”开启赢利新模式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获奖情况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