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部门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中国行业碳排放的核算和分解--基于投入产出结构分解分析视角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1 引言第13-22页
    1.1 背景及意义第13-17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15页
        1.1.2 研究问题第15-16页
        1.1.3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2 方法、思路及内容第17-20页
        1.2.1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2.2 研究思路第18-19页
        1.2.3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3 创新之处第20-22页
2 文献综述第22-45页
    2.1 碳排放核算第22-27页
        2.1.1 碳排放核算的基本原则第22-25页
        2.1.2 理想碳排放核算指标应具备的特征第25-26页
        2.1.3 碳排放核算指标的应用第26-27页
    2.2 结构分解分析及其在碳排放中的应用第27-35页
        2.2.1 特异性分解法第28-30页
        2.2.2 D&L法第30-32页
        2.2.3 D&L近似法第32-33页
        2.2.4 D&L简化法第33-34页
        2.2.5 其他结构分解分析方法第34-35页
    2.3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第35-43页
        2.3.1 经济增长第36-38页
        2.3.2 技术进步第38-40页
        2.3.3 行业结构调整第40-42页
        2.3.4 能源结构调整第42-43页
    2.4 研究评述第43-45页
3 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第45-81页
    3.1 理论基础第45-56页
        3.1.1 碳排放总量控制理论第45-51页
        3.1.2 行业碳排放核算理论第51-55页
        3.1.3 行业碳排放分解理论第55-56页
    3.2 研究方法第56-71页
        3.2.1 投入产出法第56-61页
        3.2.2 结构分解分析第61-71页
    3.3 数据处理第71-81页
        3.3.1 投入产出表第71-74页
        3.3.2 能源数据第74-75页
        3.3.3 二氧化碳排放数据第75-78页
        3.3.4 能耗碳的比较验证第78-81页
4 中国行业碳排放的核算及比较第81-98页
    4.1 核算框架第81-90页
        4.1.1 行业责任碳第83-85页
        4.1.2 行业能耗碳第85-89页
        4.1.3 行业能耗碳与责任碳的比较第89-90页
    4.2 实证分析第90-95页
        4.2.1 行业能耗碳与责任碳的分类比较第90-93页
        4.2.2 行业能耗碳与责任碳的变动趋势第93-95页
    4.3 小结第95-98页
5 中国行业碳排放的投入产出分解第98-117页
    5.1 完全碳排放分解第98-104页
        5.1.1 完全碳排放分析框架第98-100页
        5.1.2 实证分析第100-104页
    5.2 行业能耗碳与责任碳的行业分解第104-109页
    5.3 行业能耗碳与责任碳的最终需求分解第109-114页
        5.3.1 消费导致的能耗碳和责任碳第109-111页
        5.3.2 投资导致的能耗碳与责任碳第111-113页
        5.3.3 出口导致的能耗碳和责任碳第113-114页
    5.4 小结第114-117页
6 中国行业碳排放的结构分解分析第117-138页
    6.1 结构分解分析框架第117-128页
        6.1.1 分解思路第117-120页
        6.1.2 分解方程的推导第120-128页
    6.2 中国行业碳排放的结构分解分析第128-129页
    6.3 实证分析第129-137页
        6.3.1 总效应第129-130页
        6.3.2 最终需求水平效应第130-132页
        6.3.3 碳强度效应第132-133页
        6.3.4 投入产出技术效应第133-135页
        6.3.5 最终需求结构效应第135-137页
    6.4 小结第137-138页
7 结论和建议第138-143页
    7.1 主要结论第138-140页
    7.2 政策建议第140-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74页
附录第174-192页
致谢第192-193页
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第193-194页

论文共1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贵州毕节市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钝化修复研究
下一篇:甲烷作为唯一电子供体驱动六价铬生物还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