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4-33页 |
1.1 引言 | 第14-16页 |
1.2 铅锌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土壤重金属污染钝化修复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1.3.1 钝化修复剂种类及修复机理 | 第19-20页 |
1.3.2 含磷物质钝化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3.3 解磷菌用于土壤污染钝化修复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4 土壤修复后质量评估研究现状 | 第23-31页 |
1.4.1 化学评价方法 | 第23-25页 |
1.4.2 植物学评价方法 | 第25-26页 |
1.4.3 动物学评价方法 | 第26页 |
1.4.4 土壤酶活性评价方法 | 第26-27页 |
1.4.5 微生物学评价方法 | 第27-31页 |
1.5 选题依据 | 第31-33页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3-46页 |
2.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3-35页 |
2.1.1 研究内容及构成 | 第33-34页 |
2.1.2 技术路线 | 第34-35页 |
2.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5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35-36页 |
2.3 主要研究方法 | 第36-46页 |
2.3.1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 第36-38页 |
2.3.2 重金属相关指标分析 | 第38-40页 |
2.3.3 土壤微生物活性分析 | 第40-42页 |
2.3.4 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分析 | 第42-46页 |
3 毕节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 | 第46-59页 |
3.1 布点与采样 | 第46-47页 |
3.2 土壤重金属含量检测 | 第47-48页 |
3.3 农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统计分析 | 第48-49页 |
3.4 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多元统计分析 | 第49-53页 |
3.4.1 相关性分析结果 | 第49-51页 |
3.4.2 主成分分析结果 | 第51-53页 |
3.5 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 | 第53-57页 |
3.5.1 地积累指数法分析结果 | 第53-55页 |
3.5.2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分析结果 | 第55-57页 |
3.6 重金属元素复合污染状况 | 第5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4 重金属污染土壤中微生物活性与群落结构研究 | 第59-75页 |
4.1 土壤样品采集和处理 | 第59页 |
4.2 土壤重金属含量 | 第59-61页 |
4.3 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 | 第61-62页 |
4.4 农田土壤理化性质 | 第62-63页 |
4.5 土壤微生物活性 | 第63-68页 |
4.5.1 土壤酶活性 | 第63-64页 |
4.5.2 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微量热分析 | 第64-65页 |
4.5.3 土壤微生物活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65-68页 |
4.6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 | 第68-7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5 磷投加对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性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 | 第75-89页 |
5.1 土壤修复模拟实验 | 第75页 |
5.2 原始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估 | 第75-76页 |
5.3 磷投加对土壤pH的影响 | 第76-77页 |
5.4 磷投加对重金属迁移性和有效性的影响 | 第77-79页 |
5.5 磷投加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 第79-85页 |
5.5.1 微量热分析结果 | 第80-82页 |
5.5.2 土壤FDA水解酶活性分析结果 | 第82页 |
5.5.3 土壤微生物活性统计分析 | 第82-85页 |
5.6 磷投加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85-8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6 解磷菌的筛选及其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钝化修复研究 | 第89-105页 |
6.1 实验部分 | 第89-92页 |
6.1.1 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 第89-90页 |
6.1.2 菌株基本特性分析 | 第90-91页 |
6.1.3 土壤修复模拟实验 | 第91-92页 |
6.2 解磷菌的筛选及解磷性能 | 第92-93页 |
6.3 解磷菌的重金属耐受性能和机理 | 第93-96页 |
6.3.1 解磷菌的重金属耐受性能 | 第93-94页 |
6.3.2 解磷菌的重金属耐受机理 | 第94-96页 |
6.4 解磷菌群物种组成 | 第96-99页 |
6.5 解磷菌投加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 第99页 |
6.6 解磷菌投加对土壤重金属迁移性的影响 | 第99-102页 |
6.7 解磷菌投加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 第102-104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7 结论 | 第105-108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05-106页 |
7.2 创新点 | 第106页 |
7.3 展望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21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21-12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