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甲烷作为唯一电子供体驱动六价铬生物还原研究

致谢第6-8页
序言第8-9页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51页
    1.1 水体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第19-20页
    1.2 水体环境中的铬污染第20-25页
        1.2.1 铬元素及其化合物第20-22页
        1.2.2 铬在工业生产上的应用第22-23页
        1.2.3 铬污染的危害第23-25页
    1.3 水体铬污染的处理技术第25-32页
        1.3.1 水体铬污染的传统处理技术第25-26页
            1.3.1.1 硫化物处理法第25页
            1.3.1.2 铁盐处理法第25-26页
        1.3.2 水体铬污染的电化学处理技术第26-28页
            1.3.2.1 电凝法第26-27页
            1.3.2.2 电解法第27页
            1.3.2.3 其他电极法第27-28页
        1.3.3 水体铬污染的光催化还原技术第28-29页
        1.3.4 水体铬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第29-32页
    1.4 六价铬的微生物还原研究第32-45页
        1.4.1 还原Cr(Ⅵ)的微生物第32-37页
            1.4.1.1 细菌第32-37页
            1.4.1.2 真菌第37页
        1.4.2 微生物的六价铬还原机理第37-42页
            1.4.2.1 Cr(Ⅵ)的直接还原第38-40页
            1.4.2.2 C(Ⅵ)的间接还原第40页
            1.4.2.3 胞外的Cr(Ⅵ)还原第40-41页
            1.4.2.4 膜结合的Cr(Ⅵ)还原第41页
            1.4.2.5 胞内的Cr(Ⅵ)还原第41-42页
        1.4.3 铬酸盐、硝酸盐的复合污染第42-44页
        1.4.4 铬酸盐、硫酸盐的复合污染第44-45页
    1.5 甲烷作为电子供体驱动的六价铬还原第45-49页
        1.5.1 好氧甲烷氧化第45-47页
        1.5.2 厌氧甲烷氧化第47-49页
        1.5.3 甲烷氧化耦合Cr(Ⅵ)还原的可行性第49页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技术路线第49-51页
第二章 甲烷基质膜生物反应器还原六价铬的研究第51-68页
    2.1 引言第51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51-57页
        2.2.1 模拟废水的配制第51-52页
        2.2.2 实验装置的搭建第52-53页
        2.2.3 反应器启动与运行第53页
        2.2.4 化学测定分析第53-54页
        2.2.5 通量计算公式第54页
        2.2.6 生物膜取样和DNA提取第54-55页
        2.2.7 沉淀表征和生物膜形态分析第55-56页
        2.2.8 Illumina测序第56页
        2.2.9 宏基因组预测分析第56-57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57-67页
        2.3.1 CH_4-MBfR还原Cr(Ⅵ)的性能概况第57-59页
        2.3.2 CH_4-MBfR对Cr(Ⅵ)的还原能力第59页
        2.3.3 铬酸盐还原菌的细胞形态特征以及Cr沉淀的表征第59-63页
        2.3.4 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析第63-64页
        2.3.5 功能基因分析第64-65页
        2.3.6 CH_4氧化耦合Cr(Ⅵ)还原的机制探讨第65-67页
    2.4 总结第67-68页
第三章 甲烷基质膜生物反应器还原六价铬和硝酸盐的研究第68-87页
    3.1 引言第68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68-74页
        3.2.1 模拟废水的配制第68-69页
        3.2.2 实验装置的搭建第69页
        3.2.3 反应器启动与运行第69-70页
        3.2.4 化学测定分析第70-71页
        3.2.5 通量计算公式第71页
        3.2.6 生物膜取样和DNA提取第71-72页
        3.2.7 Illumina测序第72-73页
        3.2.8 宏基因组预测分析第73-74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74-86页
        3.3.1 铬酸盐与硝酸盐还原的性能概况第74-76页
        3.3.2 硝酸盐明显抑制铬酸盐的还原第76页
        3.3.3 硝酸盐对铬酸盐还原的长效抑制作用第76-77页
        3.3.4 生物膜表面上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评估第77-81页
        3.3.5 PICRUSt预测分析的功能菌群的变化第81-86页
    3.4 总结第86-87页
第四章 甲烷氧化耦合六价铬还原过程中电子竞争的研究第87-105页
    4.1 引言第87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87-91页
        4.2.1 模拟废水的配制第87-88页
        4.2.2 实验装置的搭建第88页
        4.2.3 反应器启动与运行第88-89页
        4.2.4 化学测定分析第89页
        4.2.5 通量计算公式第89-90页
        4.2.6 生物膜取样和DNA提取第90-91页
        4.2.7 Illumina测序第9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91-103页
        4.3.1 CH_4-MBfR中SO_4~(2-)对Cr(Ⅵ)还原的影响第91-95页
        4.3.2 CH_4-MBfR对Se(Ⅵ)和Cr(Ⅵ)的同步还原第95-96页
        4.3.3 对硫酸盐作用下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评估第96-101页
        4.3.4 对硒酸盐作用下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评估第101-103页
    4.4 总结第103-105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105-111页
    5.1 主要结论第105-107页
    5.2 创新点第107页
    5.3 不足之处第107页
    5.4 展望第107-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29页
个人简介第129-13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30-132页
    一、已发表论文及专利第130-132页
    二、待发表论文或专利第132页
    三、获得奖励情况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行业碳排放的核算和分解--基于投入产出结构分解分析视角
下一篇:城市灰霾三维模拟及应对重灰霾的精准大气污染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