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中凹陷古近系同沉积断裂及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6页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13-14页 |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14-16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6-19页 |
2.1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6-17页 |
2.2 沉序地层特征 | 第17-19页 |
第3章 层序地层系列和对比格架 | 第19-25页 |
3.1 层序级次和划分原则 | 第19-20页 |
3.2 层序划分和界面特征 | 第20-25页 |
第4章 同沉积断裂及其组合特征 | 第25-39页 |
4.1 同沉积基本类型 | 第25-26页 |
4.2 同沉积断层的分级及识别特征 | 第26-29页 |
4.2.1 同沉积断层的分级 | 第26-27页 |
4.2.2 同沉积断层的识别特征 | 第27-29页 |
4.3 区内发育的主要断裂 | 第29-32页 |
4.4 主要同沉积断裂活动强度 | 第32-36页 |
4.4.1 活动强度的计算方法 | 第32-33页 |
4.4.2 区内断层活动强度的计算 | 第33-36页 |
4.5 同沉积断裂的组合样式 | 第36-39页 |
第5章 同沉积构造演化及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 | 第39-49页 |
5.1 同沉积构造的发育演化及地层厚度分布 | 第39-43页 |
5.2 构造坡折带对沉积体系的控制 | 第43-49页 |
5.2.1 坡折带的类型及展布特征 | 第44-47页 |
5.2.2 坡折带对层序及沉积的控制 | 第47-49页 |
第6章 有利储集相带分析和预测 | 第49-60页 |
6.1 生储盖组合特征 | 第49-53页 |
6.1.1 烃源岩条件 | 第49-50页 |
6.1.2 储层 | 第50-51页 |
6.1.3 盖层 | 第51页 |
6.1.4 生、储、盖组合 | 第51-53页 |
6.2 主要砂储集层砂体类型及其分布 | 第53-57页 |
6.2.1 扇三角洲砂体 | 第53-54页 |
6.2.2 辫状河三角洲砂体 | 第54-55页 |
6.2.3 远源河流三角洲体系 | 第55-56页 |
6.2.4 湖底扇体系 | 第56页 |
6.2.5 滨浅湖-滩坝体系 | 第56页 |
6.2.6 深湖—半深湖体系 | 第56-57页 |
6.3 有利区带预测 | 第57-60页 |
6.3.1 沙河街组有利勘探区带 | 第57-58页 |
6.3.2 东营组有利勘探区带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个人简历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