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河油田碳酸盐岩输导体系及其与油气分布关系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0-21页 |
1.1 选题意义及目的 | 第10-12页 |
1.2 研究现状及问题 | 第12-16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2 存在问题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5 工作量 | 第18-19页 |
1.6 主要认识 | 第19-21页 |
2 塔河油田油气地质背景 | 第21-32页 |
2.1 区域位置及构造演化 | 第21-25页 |
2.2 地层发育与沉积背景 | 第25-26页 |
2.3 碳酸盐岩石油地质条件 | 第26-32页 |
3 断裂及裂缝的特征及输导作用 | 第32-54页 |
3.1 断裂及裂缝的形成机制 | 第32-35页 |
3.2 塔河地区断裂的特征 | 第35-41页 |
3.2.1 断裂的平面特征 | 第36-39页 |
3.2.2 断裂的纵向特征 | 第39-41页 |
3.3 塔河油田断裂的油气输导作用及其有效性 | 第41-46页 |
3.3.1 断裂的输导作用 | 第41页 |
3.3.2 时间上的输导条件 | 第41-44页 |
3.3.3 空间上的输导条件 | 第44-46页 |
3.4 断裂输导的有效性 | 第46-53页 |
3.5 小结 | 第53-54页 |
4 不整合的特征及输导作用 | 第54-65页 |
4.1 不整合面的形成与分布 | 第54-55页 |
4.2 不整合面的结构 | 第55-57页 |
4.3 不整合面的输导条件 | 第57-58页 |
4.3.1 下奥陶统顶面 T74 的输导条件 | 第57页 |
4.3.2 上古生界顶面 T50 的输导条件 | 第57-58页 |
4.4 不整合面与油气运移 | 第58-64页 |
4.5 小结 | 第64-65页 |
5 岩溶孔缝洞(缝合线)的特征及输导作用 | 第65-81页 |
5.1 岩溶缝洞的形成与分布 | 第65-66页 |
5.2 岩溶缝洞的发育特征及模式 | 第66-72页 |
5.2.1 岩溶孔缝洞的发育特征 | 第66-71页 |
5.2.2 岩溶孔缝洞发育模式 | 第71-72页 |
5.3 岩溶缝洞的输导性 | 第72-78页 |
5.4 岩溶缝洞与油气运移 | 第78-80页 |
5.5 小结 | 第80-81页 |
6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输导体系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 第81-92页 |
6.1 塔河油田油气输导体系 | 第81-83页 |
6.2 输导体系的输导效应 | 第83-87页 |
6.3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油气聚集特征 | 第87-89页 |
6.4 从输导体系预测油气分布有利区 | 第89-91页 |
6.5 小结 | 第91-92页 |
7 结论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附录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