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网络危机传播机理及其管理机制的研究--以高校为例

Abstract第3页
摘要第4-7页
第1章 绪论第7-12页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7-8页
        1.1.1 网络危机传播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破坏力第7页
        1.1.2 网络危机传播对高校的影响尤其大第7-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12页
        1.2.1 国外研究状况第8-9页
        1.2.2 国内研究状况第9-11页
        1.2.3 研究的问题和不足第11-12页
第2章 研究的方案设计第12-14页
    2.1 研究目的第12页
    2.2 研究方法第12-13页
    2.3 结构安排第13-14页
第3章 网络危机传播的意涵及特征第14-18页
    3.1 网络危机的定义第14页
    3.2 网络危机传播的涵义第14-15页
    3.3 网络危机及其舆论传播的特征第15-18页
        3.2.1 快速性第15页
        3.2.2 敏感性第15页
        3.2.3 牵连性第15-16页
        3.2.4 交互性第16页
        3.2.5 透明性第16页
        3.2.6 多元性第16-17页
        3.2.7 可转化性第17-18页
第4章 网络危机传播机理研究第18-31页
    4.1 网络危机传播模型构建第18页
    4.2 网络危机传播各要素分析第18-26页
        4.2.1 传播者第19-20页
        4.2.2 传播媒介第20-22页
        4.2.3 传播内容第22页
        4.2.4 传播对象第22-23页
        4.2.5 传播效果分析第23-26页
    4.3 网络危机传播各阶段分析第26-31页
        4.3.1 网络危机蛰伏阶段第27-28页
        4.3.2 网络危机征兆阶段第28页
        4.3.3 网络危机爆发阶段第28-29页
        4.3.4 网络危机反复阶段第29页
        4.3.5 网络危机渐弱阶段第29-30页
        4.3.6 网络危机修复阶段第30-31页
第5章 高校网络危机管理的历史脉络第31-35页
    5.1 高校网络危机事件的数据统计第31页
    5.2 高校危机事件性质和类别的分析第31-33页
        5.2.1 灾害类危机事件第31-32页
        5.2.2 政治类危机事件第32页
        5.2.3 安全类危机事件第32页
        5.2.4 管理类危机事件第32页
        5.2.5 学术类危机事件第32页
        5.2.6 声誉类危机事件第32-33页
    5.3 高校网络危机传播的表现及特征第33页
        5.3.1 不加思索的保护第33页
        5.3.2 狭隘的偏袒第33页
        5.3.3 正义的愤慨和抨击第33页
    5.4 网络环境下高校危机事件频发的原因分析第33-35页
        5.4.1 高度的受关注程度使得高校网络危机容易放大第34页
        5.4.2 高校的评价体制不健全第34页
        5.4.3 品格培养的缺失第34-35页
第6章 网络危机传播管理机制的研究第35-47页
    6.1 网络危机传播的管理模型的构建第35-38页
        6.1.1 网络危机传播的管理模型设想第35-36页
        6.1.2 网络危机预警模型第36页
        6.1.3 网络危机处理模型第36-37页
        6.1.4 网络危机调控模型第37-38页
    6.2 网络危机各阶段的有效管理方法和措施研究第38-47页
        6.2.1 危机蛰伏期第38-41页
        6.2.2 危机征兆期第41页
        6.2.3 危机爆发期、反复期第41-43页
        6.2.4 危机减弱期第43页
        6.2.5 危机修复期第43-47页
第7章 结语第47-48页
    7.1 论文创新之处第47页
    7.2 论文不足之处第47页
    7.3 研究展望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0页
附录第50-57页
    附录一:2006-2010 高校危机事件不完全统计第50-56页
    附录二:高校部分教师、管理人员及学生访谈提纲第56-57页
致谢第57-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运动学分析
下一篇:德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