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黄豆苷元分散片的研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制备中药分散片的意义 | 第10页 |
1.2 分散片的处方 | 第10-12页 |
1.2.1 药物 | 第10页 |
1.2.2 填充剂 | 第10-11页 |
1.2.3 崩解剂 | 第11页 |
1.2.4 表面活性剂 | 第11页 |
1.2.5 溶胀性辅料 | 第11-12页 |
1.2.6 助流剂和润滑剂 | 第12页 |
1.2.7 黏合剂 | 第12页 |
1.2.8 其他辅料 | 第12页 |
1.3 处方设计 | 第12-13页 |
1.3.1 混料设计方法 | 第12页 |
1.3.2 正交设计方法 | 第12页 |
1.3.3 中心组合设计方法 | 第12-13页 |
1.4 中药分散片研制中新工艺与新技术的应用 | 第13-14页 |
1.4.1 固体分散技术 | 第13页 |
1.4.2 包衣微丸技术 | 第13-14页 |
1.4.3 压制包衣技术 | 第14页 |
1.5 制备中的问题 | 第14页 |
1.6 中药分散片的研究展望 | 第14-16页 |
第二章 葛根黄豆苷元三元固体分散体的研究 | 第16-23页 |
2.1 引言 | 第16-1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17-19页 |
2.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17页 |
2.2.2 葛根黄豆苷元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 第17-18页 |
2.2.3 体外溶出度的测定 | 第18-19页 |
2.2.4 固体分散体的FTIR 光谱鉴别 | 第19页 |
2.2.5 固体分散体的X-射线衍射鉴别 | 第1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19-22页 |
2.3.1 DZ 固体分散体溶出曲线分析 | 第19-20页 |
2.3.2 红外图谱分析 | 第20-21页 |
2.3.3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21-22页 |
2.4 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葛根黄豆苷元分散片的研究 | 第23-35页 |
3.1 引言 | 第2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23-26页 |
3.2.1 试剂与仪器 | 第23-24页 |
3.2.2 葛根黄豆苷元分散片的制备工艺流程图 | 第24页 |
3.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4页 |
3.2.4 崩解时间的测定 | 第24-25页 |
3.2.5 溶出度的测定 | 第25页 |
3.2.6 处方单因素试验 | 第25页 |
3.2.7 星点实验设计 | 第25-26页 |
3.2.8 自制分散片与市售片溶出比较 | 第2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6-33页 |
3.3.1 处方因素的筛选结果 | 第26-29页 |
3.3.2 处方设计与优化结果 | 第29-32页 |
3.3.3 分散片处方的优化结果 | 第32页 |
3.3.4 预测与验证结果 | 第32-33页 |
3.3.5 自制分散片与市售片溶出度比较结果 | 第33页 |
3.4 小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葛根黄豆苷元分散片的含量测定 | 第35-42页 |
4.1 引言 | 第3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35-37页 |
4.2.1 试剂与仪器 | 第35页 |
4.2.2 分散片的处方与制备 | 第35页 |
4.2.3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应性试验 | 第35页 |
4.2.4 溶液的制备 | 第35-36页 |
4.2.5 空白干扰试验 | 第36页 |
4.2.6 线性关系考察 | 第36页 |
4.2.7 精密度试验 | 第36页 |
4.2.8 稳定性试验 | 第36页 |
4.2.9 重现性试验 | 第36页 |
4.2.10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36-37页 |
4.2.11 样品测定 | 第3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0页 |
4.3.1 空白干扰试验结果 | 第37-38页 |
4.3.2 线性关系 | 第38页 |
4.3.3 精密度试验 | 第38-39页 |
4.3.4 稳定性试验 | 第39页 |
4.3.5 重现性试验 | 第39页 |
4.3.6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39-40页 |
4.3.7 样品测定 | 第40页 |
4.4 小结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硕士期间发表及待发论文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