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2-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概论 | 第6-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6-7页 |
1.2. 研究动机 | 第7-8页 |
1.3. 研究进展 | 第8-9页 |
1.4. 研究内容与贡献 | 第9页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9-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2页 |
2. 接收机基本原理 | 第12-22页 |
2.1. 非线性 | 第12-18页 |
2.1.1. 单音1dB压缩点 | 第12-13页 |
2.1.2. 三阶交调量 | 第13-16页 |
2.1.3. 宽带系统的非线性 | 第16-18页 |
2.2. 噪声 | 第18-19页 |
2.3. 灵敏度与无杂散动态范围 | 第19-21页 |
2.3.1. 灵敏度 | 第19-20页 |
2.3.2. 无杂散动态范围(SFDR) | 第20-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2页 |
3. 信号噪声失真比 | 第22-32页 |
3.1. 信号噪声失真比 | 第22-25页 |
3.1.1. 单个模块的信号噪声失真比 | 第22-24页 |
3.1.2. 级联模块的信号噪声失真比 | 第24-25页 |
3.2. 固定增益模块级联 | 第25-27页 |
3.2.1. 两个固定增益模块级联 | 第25-26页 |
3.2.2. 衰减模块与固定增益模块级联 | 第26-27页 |
3.3. AGC电路的电压转移特性 | 第27-28页 |
3.4. 接管点 | 第28-29页 |
3.4.1. 接管点概念 | 第28页 |
3.4.2. 接管点对信号噪声失真比的影响 | 第28-29页 |
3.5. 系统增益调整 | 第29-31页 |
3.5.1. 可变增益模块与固定增益模块级联 | 第30页 |
3.5.2. 两个可变增益模块级联 | 第30页 |
3.5.3. 增益调整原则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2页 |
4. 自动增益控制(AGC) | 第32-50页 |
4.1. 模拟AGC环路 | 第32-40页 |
4.1.1. 基本AGC环路 | 第32-38页 |
4.1.2. 固定的AGC时间常数 | 第38-40页 |
4.2. 混合信号AGC环路 | 第40-41页 |
4.3. 数字电视调谐器AGC算法 | 第41-47页 |
4.3.1. 数字电视调谐器系统架构 | 第41-42页 |
4.3.2. 模块增益分配 | 第42-43页 |
4.3.3. 各模块目标功率 | 第43-46页 |
4.3.4. AGC算法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5. 电路实现与仿真 | 第50-62页 |
5.1. AGC系统仿真 | 第50-57页 |
5.1.1. Verilog-AMS语言简介 | 第50-51页 |
5.1.2. Verilog-AMS系统级设计 | 第51-52页 |
5.1.3. 数字电视调谐器AGC系统模块设计 | 第52-55页 |
5.1.4. 数字电视调谐器可变增益模块的仿真性能 | 第55-57页 |
5.2. AGC系统仿真结果 | 第57-59页 |
5.2.1. 数字电视调谐器AGC系统仿真结果 | 第57-59页 |
5.2.2. 数字电视调谐器AGC系统总结 | 第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2-63页 |
6.1. 总结 | 第62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