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3 文献综述评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的方法及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的思路 | 第15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5页 |
1.3.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金融集聚相关基础理论 | 第17-28页 |
2.1 金融集聚的内涵及特征 | 第17-21页 |
2.1.1 金融集聚的内涵 | 第17-19页 |
2.1.2 金融集聚的特征 | 第19-21页 |
2.2 金融集聚理论 | 第21-23页 |
2.2.1 外部经济论 | 第21页 |
2.2.2 增长极理论 | 第21-22页 |
2.2.3 新经济地理学 | 第22页 |
2.2.4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第22-23页 |
2.3 金融集聚内在机制的理论基础 | 第23-28页 |
2.3.1 金融集聚微观作用机制 | 第23-24页 |
2.3.2 金融集聚宏观作用机制 | 第24-26页 |
2.3.3 金融集聚持续发展规律理论 | 第26-28页 |
第3章 天津金融集聚发展概况 | 第28-41页 |
3.1 天津经济发展概况 | 第28-29页 |
3.2 天津金融业发展概况 | 第29-32页 |
3.2.1 银行业发展概况 | 第29-30页 |
3.2.2 证券业发展概况 | 第30页 |
3.2.3 保险业发展概况 | 第30-32页 |
3.3 天津金融集聚演化过程 | 第32-37页 |
3.3.1 金融集聚的度量方法 | 第32页 |
3.3.2 天津金融集聚的演化轨迹 | 第32-34页 |
3.3.3 天津金融集聚的评价 | 第34-37页 |
3.4 天津金融集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 第37-41页 |
3.4.1 优势分析 | 第37-38页 |
3.4.2 劣势分析 | 第38-41页 |
第4章 天津金融集聚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48页 |
4.1 需求因素 | 第41-42页 |
4.2 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本 | 第42-45页 |
4.2.1 资本投入 | 第42-43页 |
4.2.2 人力资本 | 第43-45页 |
4.3 金融机构间的竞争 | 第45-46页 |
4.4 信息流动性 | 第46页 |
4.5 政府政策 | 第46-48页 |
第5章 天津金融集聚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48-65页 |
5.1 指标的选取及数据的处理 | 第48-50页 |
5.1.1 指标的选取 | 第48-49页 |
5.1.2 数据的处理 | 第49-50页 |
5.2 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 第50-51页 |
5.3 影响因素主成分回归分析 | 第51-59页 |
5.3.1 主成分的基本思想 | 第51-53页 |
5.3.2 主成分回归分析的过程 | 第53-59页 |
5.4 关键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 第59-63页 |
5.5 实证结果的经济学解释 | 第63-65页 |
第6章 推动天津金融集聚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65-69页 |
6.1 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带动金融集聚 | 第65-66页 |
6.2 降低国有经济比重,推进金融资源自由流动 | 第66页 |
6.3 继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离岸金融中心建设 | 第66-67页 |
6.4 发挥政府推动作用,建立健全金融市场体系 | 第67页 |
6.5 吸引培养高端金融人才,提高金融创新水平 | 第67-69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7.1 结论 | 第69页 |
7.2 展望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附录1 原始数据 | 第75-77页 |
附录2 标准化数据 | 第77-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