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目录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8页 |
1.1 纳米科技概述 | 第14-15页 |
1.2 纳米材料 | 第15-21页 |
1.2.1 纳米材料的定义与分类 | 第15-16页 |
1.2.2 纳米材料相关效应 | 第16-19页 |
1.2.3 无机纳米材料的制备 | 第19-21页 |
1.3 铋系纳米材料简介 | 第21-37页 |
1.3.1 单质铋纳米材料 | 第21-23页 |
1.3.2 液相法制备单质铋纳米材料 | 第23-27页 |
1.3.3 铋系多铁性化合物BiFeO_3 | 第27-33页 |
1.3.4 多铁性化合物BiFeO_3的纳米化 | 第33-37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及主要工作 | 第37-40页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7-39页 |
1.4.2 主要工作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8页 |
第二章 单质铋纳米球的制备及其光学和抗磁性能研究 | 第48-70页 |
2.1 引言 | 第48-49页 |
2.2 铋纳米球的制备和表征 | 第49-51页 |
2.2.1 化学药品 | 第49页 |
2.2.2 铋纳米球的制备 | 第49-50页 |
2.2.3 铋纳米球测试表征 | 第50-51页 |
2.2.4 光催化性能测量 | 第51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1-64页 |
2.3.1 温度的影响 | 第51-53页 |
2.3.2 时间对铋纳米颗粒形貌的影响 | 第53-54页 |
2.3.3 油酸对铋纳米颗粒形貌的影响 | 第54-55页 |
2.3.4 低温冷却对铋纳米颗粒形貌的影响 | 第55-57页 |
2.3.5 光学性能测试(UV-vis-NIR) | 第57-60页 |
2.3.6 抗磁性能表征(VSM) | 第60-61页 |
2.3.7 光催化性能测试 | 第61-6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第三章 微波水热法制备微米级BiFeO_3晶粒及聚阴离子对其形貌的调控 | 第70-86页 |
3.1 引言 | 第70-71页 |
3.2 样品的制备和测试方法 | 第71-73页 |
3.2.1 化学药品 | 第71页 |
3.2.2 聚阴离子调控的微米级铁酸铋晶体制备过程 | 第71-73页 |
3.2.3 测试表征 | 第73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73-80页 |
3.3.1 晶体结构测试(XRD) | 第73-76页 |
3.3.2 形貌表征(SEM) | 第76-77页 |
3.3.3 红外光谱测试(FT-IR spectra) | 第77-78页 |
3.3.4 磁学特性测试(VSM) | 第78-80页 |
3.4 机理 | 第80-8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第四章 BiFeO_3纳米颗粒的微波水热法制备 | 第86-104页 |
4.1 引言 | 第86-87页 |
4.2 样品的制备和测试方法 | 第87-88页 |
4.2.1 化学药品 | 第87页 |
4.2.2 样品制备过程 | 第87-88页 |
4.2.3 测试表征 | 第88页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8-101页 |
4.3.1 晶体结构测试(XRD) | 第88-92页 |
4.3.2 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X) | 第92-96页 |
4.3.3 表面形貌测试(SEM) | 第96-98页 |
4.3.5 磁学性能测试(VSM) | 第98-10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4页 |
第五章 聚阴离子对BiFeO_3纳米颗粒光学和磁学性能的影响 | 第104-118页 |
5.1 引言 | 第104-105页 |
5.2 样品的制备和测试方法 | 第105-106页 |
5.2.1 化学药品 | 第105页 |
5.2.2 聚阴离子调控的铁酸铋纳米晶体制备过程 | 第105-106页 |
5.2.3 测试表征 | 第106页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6-113页 |
5.3.1 晶体结构测试(XRD) | 第106-107页 |
5.3.2 形貌表征(SEM) | 第107-108页 |
5.3.3 透射电镜测试(TEM) | 第108-110页 |
5.3.4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表征(UV-vis DRS) | 第110-111页 |
5.3.5 磁学性能测试(VSM) | 第111-113页 |
5.3.6 PMVEMA对纳米BiFeO_3形貌的影响 | 第11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8-120页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20-122页 |
致谢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