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5-18页 |
1.3.1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篇章结构 | 第15-18页 |
第2章 产业园区与城市空间协调的相关理论 | 第18-41页 |
2.1 产业园区 | 第18-23页 |
2.1.1 产业园区的内涵及形成方式 | 第18-19页 |
2.1.2 产业园区的特点 | 第19-22页 |
2.1.3 产业园区的类型 | 第22-23页 |
2.2 城市 | 第23-27页 |
2.2.1 城市与产业 | 第23-25页 |
2.2.2 城市与产业的空间布局演进 | 第25-27页 |
2.3 空间耦合与空间协调理论 | 第27-33页 |
2.3.1 空间协调理论 | 第27-31页 |
2.3.2 空间耦合理论 | 第31-33页 |
2.4 产业园区与城市的空间耦合与空间协调 | 第33-40页 |
2.4.1 产业园区与城市的空间协调 | 第34-36页 |
2.4.2 产业园区与城市的空间耦合 | 第36-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四川产业园区与城市的空间关系 | 第41-72页 |
3.1 四川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第41-47页 |
3.1.1 四川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 | 第41-42页 |
3.1.2 四川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 第42-47页 |
3.2 四川产业园区与城市空间协调的分析说明 | 第47-50页 |
3.3 国家级产业园区与城市 | 第50-52页 |
3.3.1 国家级产业园区与城市空间等级协调性分析 | 第50-51页 |
3.3.2 国家级产业园区与城市空间距离和可达性分析 | 第51-52页 |
3.4 省级产业园区与城市 | 第52-57页 |
3.4.1 省级产业园区与城市空间等级协调分析 | 第52-55页 |
3.4.2 省级产业园区与城市的空间距离和可达性协调分析 | 第55-57页 |
3.5 市州级产业园区与城市 | 第57-65页 |
3.5.1 市州级产业园区与城市空间等级协调分析 | 第57-61页 |
3.5.2 市州级产业园区与城市的空间距离和可达性协调分析 | 第61-65页 |
3.6 县级产业园区与城市 | 第65-71页 |
3.6.1 县级产业园区与城市空间等级协调分析 | 第65-68页 |
3.6.2 县级产业园区与城市的空间距离和可达性协调分析 | 第68-7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4章 四川产业园区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第72-78页 |
4.1 四川产业园区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72-75页 |
4.1.1 四川产业园区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72-73页 |
4.1.2 影响四川产业园区与城市空间协调性的原因 | 第73-75页 |
4.2 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 第75-77页 |
4.2.1 理顺产业园区与城市的空间关系 | 第75页 |
4.2.2 统筹产业园区与城市的战略规划 | 第75-76页 |
4.2.3 推进产业园区与城市互动作用 | 第76页 |
4.2.4 完善产业园区与城市的交通体系 | 第76-7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