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出版事业论文--各类型出版物编辑出版论文--期刊编辑出版论文

《中国国家地理》科学传播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插图索引第10-11页
插表索引第11-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19页
    1.1 选题背景第12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1.3 文献综述第13-17页
        1.3.1 关于科学传播的研究第13-14页
        1.3.2 关于科普期刊的研究第14-15页
        1.3.3 关于《中国国家地理》的研究第15-17页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17-18页
        1.4.1 研究思路第17页
        1.4.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5 主要研究内容第18-19页
第2章 《中国国家地理》的发展历程第19-26页
    2.1 《中国国家地理》的历史和现状第19-21页
    2.2 《中国国家地理》办刊宗旨及定位第21-24页
        2.2.1 科学传播为核心理念的办刊宗旨第21-22页
        2.2.2 高素质群体为核心受众定位第22-24页
    2.3 《中国国家地理》科学传播的功能第24-26页
        2.3.1 普及自然地理科学知识第24-25页
        2.3.2 引导地理环境事件舆情第25页
        2.3.3 传播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第25-26页
第3章 《中国国家地理》科学传播内容与特色第26-40页
    3.1 《中国国家地理》科学传播文本内容第26-31页
        3.1.1 封面以地理主题为主要内容第26-27页
        3.1.2 内页以自然科学内容为主导第27-31页
    3.2 《中国国家地理》科学传播活动内容第31-36页
        3.2.1 大讲堂以地理和摄影主题为主第31-34页
        3.2.2 科考类活动以现场体验为主第34-36页
    3.3 《中国国家地理》内容特色第36-40页
        3.3.1 主题选择满足受众需求第36-37页
        3.3.2 视角独特且注重时效性第37-39页
        3.3.3 “文本”与“活动”传播的互动性第39-40页
第4章 《中国国家地理》科学传播形式与特点第40-54页
    4.1 《中国国家地理》科学传播的文本形式第40-47页
        4.1.1 景观照为主体的封面第40-43页
        4.1.2 “我在现场”的文本模式第43-44页
        4.1.3 图片和图说的大量运用第44-47页
    4.2 《中国国家地理》科学传播活动形式第47-51页
        4.2.1 传播活动类型多元化第47-49页
        4.2.2 科学传播活动互向模式第49-51页
    4.3 《中国国家地理》科学传播特点第51-54页
        4.3.1 整体稳定又不断调整第51页
        4.3.2 形式多样且层次分明第51-52页
        4.3.3 多方合作营造影响力第52页
        4.3.4 持续运作并形成品牌第52-54页
第5章 《中国国家地理》科学传播的互动特点第54-65页
    5.1 《中国国家地理》与科学家互动第54-61页
        5.1.1 媒体与科学家互动的策略第54-56页
        5.1.2 数量众多且学科多元的专家群体第56-59页
        5.1.3 “显性互动”为主的互动形式第59-60页
        5.1.4 与科学家互动的传播效果第60-61页
    5.2 《中国国家地理》与作者、读者的互动第61-65页
        5.2.1 媒体与作者及读者互动的意义第61页
        5.2.2 媒体与作者及读者互动的形式第61-62页
        5.2.3 媒体与作者及读者互动的策略第62-65页
结语第65-68页
参考文献第68-73页
致谢第73-74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4-75页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新闻作品目录第75-76页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加的科研课题目录第76-77页
附录D 《中国国家地理》内容总监刘晶访谈记录第77-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四川产业园区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研究
下一篇:普京媒介形象建构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