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1.2.1 国内外下穿隧道工程发展情况 | 第11-14页 |
1.2.2 新建隧道与既有隧道的相互影响研究 | 第14-18页 |
1.2.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18-19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2 盾构下穿既有高铁隧道施工相互影响分析 | 第21-36页 |
2.1 依托工程背景 | 第21-25页 |
2.1.1 工程概况 | 第21-23页 |
2.1.2 工程地质特征 | 第23-25页 |
2.2 盾构施工力学过程分析 | 第25-27页 |
2.2.1 盾构法施工简介 | 第25-26页 |
2.2.2 盾构施工过程的力学行为分析 | 第26-27页 |
2.3 盾构下穿既有高铁隧道施工相互影响分析 | 第27-30页 |
2.3.1 盾构下穿施工对周围地层扰动影响 | 第27-28页 |
2.3.2 盾构下穿施工对既有高铁隧道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3 既有高铁隧道对盾构下穿施工的影响 | 第29-30页 |
2.4 影响盾构隧道下穿既有高铁隧道施工的主要因素 | 第30-35页 |
2.4.1 正面影响参数 | 第30-33页 |
2.4.2 侧壁影响参数 | 第33-34页 |
2.4.3 盾尾影响参数 | 第34-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3 盾构下穿既有高铁隧道施工安全控制标准探讨 | 第36-43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盾构下穿既有高铁隧道施工的判断准则 | 第36-37页 |
3.3 高速铁路线路运营管理及隧道结构变形控制基准分析 | 第37-40页 |
3.3.1 国内外高铁线路运营管理相关标准研究 | 第37-38页 |
3.3.2 类似下穿工程提出的变形控制标准 | 第38-40页 |
3.4 盾构下穿高铁隧道施工时安全控制标准的初步制定 | 第40-42页 |
3.4.1 盾构下穿施工时的线路运营安全控制标准 | 第40页 |
3.4.2 既有高铁隧道纵向变形控制标准 | 第40页 |
3.4.3 既有高铁隧道结构强度控制准则 | 第40-41页 |
3.4.4 盾构下穿高铁隧道施工时的初步安全控制标准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4 盾构下穿施工对既有高铁隧道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43-79页 |
4.1 盾构施工动态过程三维数值模拟 | 第43-46页 |
4.2 盾构下穿既有高铁隧道施工三维数值模拟 | 第46-51页 |
4.2.1 三维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46-48页 |
4.2.2 计算参数选取 | 第48-50页 |
4.2.3 盾构下穿既有高铁隧道施工过程模拟 | 第50-51页 |
4.3 盾构下穿施工的影响分析 | 第51-69页 |
4.3.1 盾构施工对周围地层扰动分析 | 第53-57页 |
4.3.2 既有高铁隧道变形分析 | 第57-65页 |
4.3.3 既有高铁隧道内力分析 | 第65-68页 |
4.3.4 轨道变形分析 | 第68-69页 |
4.4 盾构下穿既有高铁隧道施工中影响因素的影响分析 | 第69-74页 |
4.4.1 不同覆土的影响分析 | 第69-71页 |
4.4.2 不同净间距的影响分析 | 第71-72页 |
4.4.3 不同围岩条件的影响分析 | 第72-74页 |
4.5 基于地层损失率的盾构下穿既有高铁隧道施工影响分析 | 第74-77页 |
4.5.1 计算软件简介 | 第74-75页 |
4.5.2 计算模型及计算工况 | 第75-76页 |
4.5.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6-7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5 盾构下穿既有高铁隧道施工参数优化及控制措施研究 | 第79-94页 |
5.1 引言 | 第79页 |
5.2 施工参数对盾构下穿既有高铁隧道施工的影响分析 | 第79-85页 |
5.2.1 土舱压力的影响 | 第79-83页 |
5.2.2 注浆压力的影响 | 第83-85页 |
5.3 不同地层加固措施的效果分析 | 第85-90页 |
5.3.1 超前注浆预加固效果分析 | 第85-87页 |
5.3.2 二次深孔注浆加固作用效果分析 | 第87-89页 |
5.3.3 合理注浆范围的确定 | 第89-90页 |
5.4 盾构下穿既有高铁隧道施工控制措施 | 第90-92页 |
5.4.1 盾构下穿前的技术措施 | 第91页 |
5.4.2 盾构下穿的施工控制措施 | 第91-92页 |
5.4.3 地层加固措施 | 第9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4-97页 |
6.1 本文结论 | 第94-95页 |
6.2 展望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3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