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高层建筑论文--高层建筑结构论文

基于阻尼的高层建筑抗风减振优化设计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7页
    1.1 论文选题的研究意义第9-11页
    1.2 建筑风工程研究第11-13页
        1.2.1 大气边界层风特性第11页
        1.2.2 平均风特性第11-12页
        1.2.3 脉动风特性第12-13页
    1.3 高层建筑抗风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1 建筑风致响应研究的进展第13-15页
        1.3.2 高层建筑的抗风研究方向第15页
    1.4 本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第15-17页
        1.4.1 本文研究目的第15-16页
        1.4.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6-17页
第二章 高层建筑风振计算理论第17-30页
    2.1 高层结构顺风向响应计算理论及方法第17-22页
        2.1.1 顺风向响应频域计算方法第18-21页
        2.1.2 顺风向响应时域计算方法第21-22页
    2.2 风荷载时程的数值模拟方法第22-26页
        2.2.1 谐波合成法第22页
        2.2.2 线性滤波法第22-25页
        2.2.3 关于风荷载时程的程序编制第25-26页
    2.3 高层结构横风向响应计算方法第26-29页
        2.3.1 绕圆柱体的二维流动第27页
        2.3.2 斯脱罗哈数和锁定现象第27-28页
        2.3.3 横风向共振位移第28-29页
    2.4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高层建筑抗风设计方法及舒适度判别标准第30-42页
    3.1 粘滞阻尼器介绍第30-37页
        3.1.1 粘滞阻尼器构造及工作原理第30-31页
        3.1.2 粘滞阻尼器特点第31-32页
        3.1.3 粘滞阻尼器理论分析模型第32-34页
        3.1.4 粘滞阻尼器力学特性与参数设计第34-36页
        3.1.5 粘滞阻尼器的布置原则第36-37页
    3.2 抗风设计标准第37-41页
        3.2.1 人体对风振舒适度的感知标准第38-40页
        3.2.2 高层建筑结构加速度响应计算第40-41页
    3.3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某超高层建筑风振响应及控制分析第42-60页
    4.1 工程概况第42-45页
    4.2 风洞试验模型及测试结果第45-52页
        4.2.1 风洞试验主要技术参数第45页
        4.2.2 计算模型第45-46页
        4.2.3 计算流域的确定与网格划分第46页
        4.2.4 湍流模型的选择与近壁面处理第46-47页
        4.2.5 测点布置及命名规则第47页
        4.2.6 试验结果第47-52页
    4.3 项目Ⅰ号楼加设粘滞阻尼器前风振时程分析第52-56页
        4.3.1 风荷载时程函数的生成第52-53页
        4.3.2 风振时程模拟及结果分析第53-54页
        4.3.3 结构顶部最大加速度规范计算方法第54-56页
    4.4 项目Ⅰ号楼加设粘滞阻尼器后风振时程分析第56-59页
        4.4.1 粘滞阻尼器的选用及布置方式第56-58页
        4.4.2 加设粘滞阻尼器后风振时程分析与结果对比第58-59页
    4.5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0-62页
    5.1 结论第60页
    5.2 展望第60-62页
致谢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5页
附录第65-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小学教学楼的抗震安全鉴定与加固改造
下一篇:参照ISO 26262的安全低功耗AUTOSAR基础软件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