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重金属镉诱导下白腐真菌胞外培养液蛋白的提取及分析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4-30页
    1.1 重金属废水污染概述第14-16页
        1.1.1 重金属废水污染的特点第14页
        1.1.2 我国重金属废水污染现状第14页
        1.1.3 重金属污染的毒害第14-15页
        1.1.4 重金属废水的处理特点第15-16页
    1.2 微生物处理重金属废水第16-19页
        1.2.1 微生物处理法的定义第16-17页
        1.2.2 微生物处理重金属废水的机理第17-18页
        1.2.3 常用的微生物处理法第18页
        1.2.4 微生物处理法与其他方法的比较第18-19页
    1.3 白腐真菌与重金属废水的治理第19-22页
        1.3.1 白腐真菌对重金属的吸附第19-21页
        1.3.2 重金属对白腐真菌的影响第21-22页
    1.4 白腐真菌蛋白质及电泳分析第22-29页
        1.4.1 蛋白质的相关分析第22-25页
        1.4.2 蛋白质样品的制备第25-26页
        1.4.3 蛋白质电泳分析第26-27页
        1.4.4 生物质谱技术和蛋白质鉴定第27-29页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第29-30页
第2章 白腐真菌对Cd(Ⅱ)的吸附及培养液中蛋白的提取第30-37页
    2.1 实验主要仪器和试剂第30-31页
        2.1.1 实验主要仪器第30页
        2.1.2 实验主要试剂及其制备第30-31页
    2.2 实验材料第31-32页
        2.2.1 菌种第31页
        2.2.2 菌种的传代培养第31页
        2.2.3 菌丝球的培养第31-32页
    2.3 Cd(Ⅱ)浓度的测定第32页
    2.4 实验方法第32-34页
        2.4.1 Cd(Ⅱ)的吸附实验第32页
        2.4.2 溶液pH值的测定第32页
        2.4.3 Bradford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第32-33页
        2.4.4 培养液中蛋白质的提取第33-34页
    2.5 结果与讨论第34-36页
        2.5.1 Cd(Ⅱ)的吸附实验第34页
        2.5.2 溶液pH值的变化第34-35页
        2.5.3 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第35-36页
    2.6 结论第36-37页
第3章 Cd(Ⅱ)诱导白腐真菌培养液蛋白的单向及双向电泳第37-49页
    3.1 实验主要仪器和试剂第37-39页
        3.1.1 实验主要仪器第37页
        3.1.2 单向电泳实验主要试剂及其制备第37-38页
        3.1.3 双向电泳实验主要试剂及其制备第38-39页
    3.2 实验材料第39-40页
        3.2.1 菌种第39页
        3.2.2 菌丝球的培养第39页
        3.2.3 蛋白样品的制备第39-40页
    3.3 实验方法第40-45页
        3.3.1 单相电泳凝胶的配制第40-41页
        3.3.2 单相电泳凝胶的染色及褪色第41页
        3.3.3 双向电泳样品的前处理第41-42页
        3.3.4 双向电泳试剂盒测定蛋白质含量第42-43页
        3.3.5 双向电泳样品染色标记处理第43页
        3.3.6 双向电泳的第一向电泳第43-44页
        3.3.7 双向电泳的第二向电泳第44-45页
        3.3.8 双向电泳胶条的平衡和转移第45页
        3.3.9 双向电泳凝胶固定、染色和脱色第45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45-48页
        3.4.1 单向电泳的实验结果第45-46页
        3.4.2 双向电泳的实验结果第46-48页
    3.5 结论第48-49页
第4章 Cd(Ⅱ)诱导白腐真菌培养液蛋白的质谱鉴定第49-55页
    4.1 实验主要仪器和试剂第49-50页
        4.1.1 实验主要仪器第49页
        4.1.2 实验主要试剂及其制备第49-50页
    4.2 实验材料第50页
    4.3 实验方法第50-51页
        4.3.1 蛋白点的酶解第50-51页
        4.3.2 MALDI-TOF/TOF质谱鉴定第51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51-54页
    4.5 结论第54-55页
结论第55-57页
    1 研究结论第55页
    2 研究展望第55-57页
参考文献第57-63页
致谢第63-64页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64-65页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目录第65-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抗人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单克隆抗体的研制
下一篇:基于气质联用和红外光谱的混合培养降解木质纤维素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