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3页 |
1.1 秸秆简介 | 第12-13页 |
1.1.1 秸秆的来源及一般用途 | 第12页 |
1.1.2 秸秆的利用现状 | 第12-13页 |
1.2 秸秆的处理方法 | 第13-17页 |
1.2.1 物理法 | 第13页 |
1.2.2 化学法 | 第13-14页 |
1.2.3 生物法 | 第14-17页 |
1.3 木质素的微生物降解 | 第17-24页 |
1.3.1 木质素及其结构 | 第17-19页 |
1.3.2 木质素的分类 | 第19页 |
1.3.3 降解木质素的微生物 | 第19-21页 |
1.3.4 木质素的降解酶 | 第21-22页 |
1.3.5 生物降解木质素机理的研究 | 第22-23页 |
1.3.6 混合培养降解木质纤维素的研究 | 第23-24页 |
1.4 胞外物质的分析研究 | 第24-26页 |
1.4.1 胞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 第24-25页 |
1.4.2 细胞分泌的酶活性 | 第25-26页 |
1.5 气质联用技术 | 第26-28页 |
1.5.1 GC-MS基本原理 | 第26-28页 |
1.5.2 GC-MS系统的组成 | 第28页 |
1.5.3 GC-MS在微生物产生VOCs方面的应用 | 第28页 |
1.6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 第28-31页 |
1.6.1 FTIR光谱技术基本原理 | 第29页 |
1.6.2 FTIR光谱仪的工作原理 | 第29-30页 |
1.6.3 FTIR特点 | 第30-31页 |
1.6.4 FTIR光谱技术在木质素降解产物中的应用 | 第31页 |
1.7 本论文的研究构想 | 第31-33页 |
第2章 实验仪器和方法 | 第33-3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2.1.1 实验菌种 | 第33页 |
2.1.2 培养基 | 第33页 |
2.1.3 药品和试剂 | 第33-34页 |
2.1.4 仪器 | 第3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4-37页 |
2.2.1 纯培养与混合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34-35页 |
2.2.2 气质联用测定 | 第35页 |
2.2.3 红外光谱测定 | 第35页 |
2.2.4 酶活测定 | 第35-37页 |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7-61页 |
3.1 秸秆降解过程中气质联用分析 | 第37-50页 |
3.1.1 第三天取样结果分析 | 第37-39页 |
3.1.2 第五天气质联用数据分析 | 第39-42页 |
3.1.3 第10天气质联用数据分析 | 第42-45页 |
3.1.5 第20天气质联用数据分析 | 第45-47页 |
3.1.6 第30天气质联用数据分析 | 第47-50页 |
3.2 稻草秸秆降解过程中FTIR分析 | 第50-58页 |
3.2.1 A组样品FTIR结果分析 | 第50-52页 |
3.2.2 B组样品FTIR分析 | 第52-53页 |
3.2.3 C组样品FTIR分析 | 第53-54页 |
3.2.4 三组FTIR图谱数据对比分析 | 第54-58页 |
3.3 酶活的测定及分析 | 第58-61页 |
3.3.1 LiP酶活分析 | 第58-59页 |
3.3.2 MnP酶活分析 | 第59-61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