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5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空肠弯曲菌在食品中的污染状况 | 第11-12页 |
1.2.1 禽肉 | 第11-12页 |
1.2.2 猪肉、牛肉 | 第12页 |
1.2.3 其它食品 | 第12页 |
1.3 分子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3.1 多重PCR | 第13页 |
1.3.2 荧光定量PCR | 第13-14页 |
1.3.3 LAMP法 | 第14-15页 |
1.3.4 其它 | 第15页 |
1.4 分子分型技术研究 | 第15-18页 |
1.4.1 多位点序列(MLST)分型 | 第15-16页 |
1.4.2 脉冲场电泳(PFGE)技术 | 第16页 |
1.4.3 限制酶长度多态性(RFLP) | 第16-17页 |
1.4.4 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 | 第17页 |
1.4.5 肠道基因间重复序列(ERIC) | 第17-18页 |
1.5 空肠弯曲菌侵袭过程中毒力相关基因 | 第18-20页 |
1.5.1 粘附基因cadF | 第18页 |
1.5.2 粘附定植相关基因racR | 第18页 |
1.5.3 鞭毛蛋白基因flaA | 第18-19页 |
1.5.4 细胞致死性扩张毒素基因cdt | 第19页 |
1.5.5 LOS合成相关基因wlaN | 第19页 |
1.5.6 质粒基因virB11 | 第19页 |
1.5.7 侵入抗原蛋白基因ciaB | 第19-20页 |
1.5.8 磷脂酶活性蛋白基因pldA | 第20页 |
1.5.9 热休克蛋白基因dnaJ | 第20页 |
1.5.10 侵袭相关ATP酶基因imaA | 第20页 |
1.6 展望 | 第20-21页 |
2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21-25页 |
2.1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 第21-22页 |
2.2 本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2.2.1 全国食品中空肠弯曲菌的污染调查 | 第22页 |
2.2.2 建立空肠弯曲菌的ERIC-PCR分型方法 | 第22-23页 |
2.2.3 全国食品中空肠弯曲菌的毒力相关基因分析和ERIC-PCR分型 | 第23页 |
2.2.4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2.3 课题资助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全国食品中空肠弯曲菌污染的分布规律 | 第25-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1.1 材料 | 第25-26页 |
1.1.1 菌株来源 | 第25页 |
1.1.2 样品来源 | 第25-26页 |
1.1.3 培养基和试剂 | 第26页 |
1.1.4 主要仪器 | 第26页 |
1.2 方法 | 第26-27页 |
1.2.1 空肠弯曲菌的MPN检测和分离鉴定 | 第26-27页 |
1.2.2 空肠弯曲菌的PCR分子鉴定 | 第27页 |
2 结果 | 第27-30页 |
2.1 食品样品中空肠弯曲菌的污染状况 | 第27-28页 |
2.2 禽畜类肉与肉制品中空肠弯曲菌的检出情况及MPN值 | 第28-29页 |
2.3 Multiplex PCR分子鉴定结果 | 第29-30页 |
3 讨论 | 第30-33页 |
3.1 样品处理、增菌及分离 | 第30页 |
3.2 空肠弯曲菌的鉴定 | 第30-31页 |
3.3 市售食品中空肠弯曲菌的污染情况和MPN值 | 第31-33页 |
第三章 空肠弯曲菌的ERIC-PCR分型和生化分型的比较研究 | 第33-47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33-37页 |
1.1 材料与试剂 | 第33-34页 |
1.1.1 菌株来源 | 第33-34页 |
1.1.2 培养基和试剂 | 第34页 |
1.1.3 主要器材 | 第34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34-37页 |
1.2.1 实验菌株DNA的提取 | 第34页 |
1.2.2 实验引物的设计和合成 | 第34页 |
1.2.3 ERIC-PCR体系试验范围的摸索 | 第34-35页 |
1.2.4 ERIC-PCR条件优化试验 | 第35页 |
1.2.5 ERIC-PCR反应体系的稳定性试验 | 第35页 |
1.2.6 ERIC-PCR反应体系的应用 | 第35-36页 |
1.2.7 空肠弯曲菌分离株的生化分型 | 第36-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4页 |
2.1 正交试验结果 | 第37-38页 |
2.2 ERIC-PCR体系优化试验 | 第38-41页 |
2.2.1 模板量的确定 | 第38-39页 |
2.2.2 Mg~(2+)浓度的确定 | 第39页 |
2.2.3 TaqDNA酶量的确定 | 第39-40页 |
2.2.4 dNTPs浓度的确定 | 第40页 |
2.2.5 退火温度的确定 | 第40-41页 |
2.3 ERIC-PCR体系的建立及稳定性 | 第41-42页 |
2.4 ERIC-PCR反应体系的应用 | 第42-43页 |
2.5 空肠弯曲菌分离株生化分型的结果 | 第43-44页 |
3 讨论 | 第44-47页 |
第四章 空肠弯曲菌分离株的ERIC-PCR分型和毒力相关基因分析 | 第47-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0页 |
1.1 材料 | 第47-48页 |
1.1.1 分离株来源 | 第47页 |
1.1.2 试剂和仪器 | 第47-48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48-50页 |
1.2.1 DNA的提取 | 第48页 |
1.2.2 空肠弯曲菌分离株的ERIC-PCR分子分型 | 第48-49页 |
1.2.3 毒力基因PCR扩增 | 第49-50页 |
2 结果 | 第50-52页 |
2.1 空肠弯曲菌的ERIC-PCR分子分型 | 第50-51页 |
2.2 毒力相关基因分析 | 第51-52页 |
3 讨论 | 第52-5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5.1 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第55-56页 |
5.1.1 主要结论 | 第55页 |
5.1.2 创新点 | 第55-56页 |
5.2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9页 |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