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创伤后成长及其与反刍思维、心理韧性的关系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文献回顾第8-27页
    1.1 创伤后成长第8-14页
        1.1.1 创伤后成长的概念第8-9页
        1.1.2 创伤后成长的内涵第9-10页
        1.1.3 创伤后成长的理论模型第10-12页
        1.1.4 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第12-13页
        1.1.5 创伤后成长与素质-应激模型第13-14页
    1.2 反刍思维第14-17页
        1.2.1 反刍思维的概念第14-15页
        1.2.2 反刍思维的产生机制第15页
        1.2.3 反刍思维的理论解释第15-16页
        1.2.4 反刍思维与消极心理变量的研究第16-17页
    1.3 心理韧性第17-21页
        1.3.1 心理韧性的概念第17-18页
        1.3.2 心理韧性的代表性研究第18-19页
        1.3.3 对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第19-20页
        1.3.4 对心理韧性的机制的研究第20-21页
    1.4 创伤后成长、反刍思维与心理韧性的关系研究第21-24页
        1.4.1 创伤后成长与反刍思维的关系研究第21-24页
        1.4.2 心理韧性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第24页
    1.5 本研究的理论构思、研究目的、研究假设与意义第24-27页
        1.5.1 理论构思第24-25页
        1.5.2 研究目的第25页
        1.5.3 研究假设第25-26页
        1.5.4 研究意义第26-27页
第二章 研究设计第27-30页
    2.1 研究对象第27-28页
    2.2 研究工具第28-29页
        2.2.1 创伤后成长量表第28-29页
        2.2.2 事件相关反刍思维量表第29页
        2.2.3 心理韧性量表第29页
    2.3 研究程序第29-30页
第三章 结果第30-37页
    3.1 创伤后成长、反刍思维、心理韧性量表得分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第30-32页
        3.1.1 创伤后成长量表得分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第30-31页
        3.1.2 反刍思维量表得分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第31页
        3.1.3 心理韧性量表得分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第31-32页
    3.2 创伤后成长量表得分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第32-33页
        3.2.1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创伤后成长量表得分的比较第32页
        3.2.2 不同地区的大学生的创伤后成长量表得分的比较第32-33页
        3.2.3 有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的创伤后成长量表得分的比较第33页
    3.3 经历不同创伤事件的大学生的创伤后成长量表得分的比较第33-34页
    3.4 创伤后成长与反刍思维和心理韧性的相关分析)第34-35页
    3.5 主动性反刍在侵入性反刍与创伤后成长关系间的中介效应分析第35-36页
    3.6 主动性反刍在心理韧性与创伤后成长关系间的中介效应分析第36-37页
第四章 讨论第37-42页
    4.1 大学生的创伤后成长状况第37页
    4.2 大学生的创伤后成长特点第37-39页
    4.3 创伤后成长与反刍思维的关系分析第39页
    4.4 创伤后成长与反刍思维、心理韧性的关系分析第39-40页
    4.5 对大学生创伤心理辅导和干预的启示第40-42页
        4.5.1 传递创伤后成长的积极理念第40-41页
        4.5.2 关注创伤后的认知干预第41页
        4.5.3 重视心理韧性的培养第41-42页
第五章 结论第42-43页
    5.1 研究结论第42页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52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52-53页
附录第53-58页
致谢第58-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美国CCRC模式下的我国养老社区设计初探
下一篇:新兵集训创伤后成长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