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二氰乙烯基取代吖啶酮与喹吖啶酮光电功能分子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1章 前言第13-39页
    1.1 引言第13-14页
    1.2 喹吖啶酮光电功能分子第14-23页
        1.2.1 喹吖啶酮分子结构第14-15页
        1.2.2 喹吖啶酮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第15-16页
        1.2.3 喹吖啶酮的拓展共轭分子的光电性质第16-17页
        1.2.4 离子型喹吖啶酮衍生物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第17-19页
        1.2.5 羰基位置取代的喹吖啶酮在光电器件及离子检测中的应用第19-21页
        1.2.6 喹吖啶酮聚合物分子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第21-23页
    1.3 吖啶酮光电功能分子第23-25页
        1.3.1 吖啶酮简介第23-24页
        1.3.2 基于吖啶酮的光电功能分子第24-25页
    1.4 含有二氰乙烯基的有机光电分子第25-31页
        1.4.1 含有二氰乙烯基的光伏材料第26-29页
        1.4.2 基于二氰乙烯基的n-型半导体材料第29-31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第31-32页
    参考文献第32-39页
第2章 二氰乙烯基取代吖啶酮衍生物及其结晶诱导发光与荧光刺激响应性质第39-65页
    2.1 引言第39-40页
    2.2 实验部分第40-44页
        2.2.1 材料第40页
        2.2.2 测试仪器第40-41页
        2.2.3 单晶结构解析第41页
        2.2.4 理论计算第41-42页
        2.2.5 合成与表征第42-44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4-59页
        2.3.1 合成第44-45页
        2.3.2 溶液光物理性质与理论计算第45-46页
        2.3.3 结晶诱导发光性质第46-49页
        2.3.4 分子构型与晶体结构第49-53页
        2.3.5 荧光刺激响应性质第53-59页
    2.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5页
第3章 基于醇溶性二氰乙烯基取代喹吖啶酮的阴极界面修饰层在有机光伏器件中的应用第65-91页
    3.1 引言第65-66页
    3.2 实验部分第66-71页
        3.2.1 材料第66页
        3.2.2 测试仪器第66-67页
        3.2.3 合成与表征第67-69页
        3.2.4 器件制备与测试第69-7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71-85页
        3.3.1 合成第71页
        3.3.2 光物理与电化学性质第71-73页
        3.3.3 热稳定性第73-74页
        3.3.4 器件性能第74-77页
        3.3.5 界面修饰层厚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第77-81页
        3.3.6 成膜性第81-83页
        3.3.7 DCNQA-PyBr对其他光伏器件的性能影响第83-85页
    3.4 本章小结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91页
第4章 基于二氰乙烯基取代喹吖啶酮的受体材料及其光伏特性第91-111页
    4.1 引言第91-92页
    4.2 实验部分第92-99页
        4.2.1 材料第92页
        4.2.2 测试仪器第92-93页
        4.2.3 理论计算第93页
        4.2.4 器件制备和测试第93页
        4.2.5 合成第93-99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99-108页
        4.3.1 合成路线与1H NMR表征第99-100页
        4.3.2 光物理性质第100-101页
        4.3.3 电化学性质第101-103页
        4.3.4 DFT理论计算第103-104页
        4.3.5 光伏性质第104-108页
    4.4 本章小结第108-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1页
第5章 基于喹吖啶酮拓展的大共轭体系:合成?表征及载流子传输性质第111-131页
    5.1 引言第111-112页
    5.2 实验部分第112-117页
        5.2.1 材料第112页
        5.2.2 测试仪器第112-113页
        5.2.3 理论计算第113页
        5.2.4 合成与表征第113-116页
        5.2.5 器件制备与测试第116-117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17-125页
        5.3.1 合成第117-118页
        5.3.2 理论计算第118-119页
        5.3.3 电化学性质第119-120页
        5.3.4 光物理性质第120-122页
        5.3.5 浓度依赖 1H NMR第122页
        5.3.6 载流子迁移特性第122-125页
    5.4 本章小结第125-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1页
第6章 结论第131-133页
附录: 单晶数据第133-135页
作者简介及学术成果第135-137页
致谢第137-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含萘环结构聚芳醚酮的分子设计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华南中部湘东钨矿的构造演化--对中生代区域构造与成矿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