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和计算理论 | 第10-11页 |
1.2 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结构的概述 | 第11页 |
1.3 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研究现状及开洞后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1.4 有限元结构分析 | 第12-14页 |
1.5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等效荷载在预应力混凝土板开洞中的简化计算 | 第16-29页 |
2.1 等效荷载的基本原理 | 第16-17页 |
2.1.1 等效荷载简介 | 第16页 |
2.1.2 预应力等效荷载的组成 | 第16-17页 |
2.2 等效荷载计算 | 第17-22页 |
2.2.1 基本计算理论 | 第17-19页 |
2.2.2 预应力筋线形和端部集中力与集中弯矩计算 | 第19页 |
2.2.3 曲线预应力筋的等效荷载计算 | 第19-20页 |
2.2.4 折线预应力筋的等效荷载计算 | 第20-21页 |
2.2.5 预应力等效荷载计算小结 | 第21-22页 |
2.3 等效荷载在开洞板中的计算 | 第22-28页 |
2.3.1 计算假定 | 第22页 |
2.3.2 计算实例 | 第22-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板开洞有限元分析 | 第29-40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SAP2000与SAFE简介 | 第29-30页 |
3.3 有限元SAP2000分析预应力混凝土的分析现状 | 第30页 |
3.4 简便计算方法分析结构 | 第30-32页 |
3.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0-31页 |
3.4.2 预应力的等效设置及模拟分析 | 第31-32页 |
3.4.3 等效荷载理论分析结果 | 第32页 |
3.5 SAFE的有限元模拟 | 第32-37页 |
3.5.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2-36页 |
3.5.2 实体有限元分析 | 第36-37页 |
3.5.3 实体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37页 |
3.6 分析结果对比 | 第37-3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预应力混凝土板开洞的加固改造 | 第40-58页 |
4.1 加固工程程序 | 第40-42页 |
4.1.1 现状鉴定 | 第40-41页 |
4.1.2 设计 | 第41-42页 |
4.1.3 施工 | 第42页 |
4.1.4 验收与工程效果检验 | 第42页 |
4.2 加固改造工作程序 | 第42-44页 |
4.2.1 可靠性检测与鉴定 | 第42-43页 |
4.2.2 加固改造方案的选择 | 第43页 |
4.2.3 加固改造设计 | 第43页 |
4.2.4 施工组织设计 | 第43-44页 |
4.2.5 施工及验收 | 第44页 |
4.3 加固改造的一般原则 | 第44-46页 |
4.3.1 方案制定的总体效应原则 | 第44-45页 |
4.3.2 材料的选用和强度取值原则 | 第45页 |
4.3.3 荷载取值原则 | 第45-46页 |
4.3.4 承载力验算原则 | 第46页 |
4.3.5 与抗震设防结合的原则 | 第46页 |
4.3.6 其他原则 | 第46页 |
4.4 加固改造的常用方法 | 第46-50页 |
4.4.1 増大截面法 | 第46-47页 |
4.4.2 外包钢加固法 | 第47-48页 |
4.4.3 预应力加固法 | 第48页 |
4.4.4 改变受力体系加固法 | 第48-49页 |
4.4.5 外部粘钢加固法 | 第49页 |
4.4.6 黏贴碳纤维布加固法 | 第49-50页 |
4.5 加固实例 | 第50-53页 |
4.5.1 工程概况 | 第50页 |
4.5.2 有限元分析 | 第50-52页 |
4.5.3 加固方案 | 第52-53页 |
4.6 施工工艺 | 第53-56页 |
4.6.1 临时支撑设置问题 | 第53-54页 |
4.6.2 新增支撑梁施工时间问题 | 第54页 |
4.6.3 预应力筋放张及重张 | 第54-56页 |
4.6.4 施工工艺流程 | 第5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主要结论 | 第58页 |
不足之处 | 第58-59页 |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