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6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 1.3 研究界定 | 第16-18页 | 
| 1.3.1 县城概念及内涵 | 第16-17页 | 
| 1.3.2 研究区域界定 | 第17页 | 
| 1.3.3 数据来源说明 | 第17-18页 | 
| 1.4 研究设计 | 第18-22页 | 
| 1.4.1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8-20页 | 
| 1.4.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相关理论 | 第22-28页 | 
| 2.1 关于县城建设用地的研究 | 第22-24页 | 
| 2.2 关于安徽省县城的研究 | 第24-25页 | 
| 2.3 研究述评 | 第25-26页 | 
| 2.4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安徽省县城发展历程及现状概况 | 第28-38页 | 
| 3.1 安徽省区域划分 | 第28-30页 | 
| 3.2 安徽省县城建设及发展历程 | 第30-35页 | 
| 3.2.1 徘徊发展阶段(1949 年-1977 年) | 第31页 | 
| 3.2.2 快速发展阶段(1978 年-1990 年) | 第31-33页 | 
| 3.2.3 平稳发展阶段(1990 年-1999 年) | 第33-34页 | 
| 3.2.4 整合发展阶段(2000 年-至今) | 第34-35页 | 
| 3.3 安徽省县城发展现状 | 第35-38页 | 
| 3.3.1 安徽省县城总体特征 | 第35-36页 | 
| 3.3.2 安徽省县城区域特征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安徽省县城建设用地空间特征评价 | 第38-70页 | 
| 4.1 安徽省县城建设用地空间利用特征 | 第38-46页 | 
| 4.1.1 县城建设用地空间利用水平测度 | 第39-41页 | 
| 4.1.2 县城建设用地空间利用水平空间格局 | 第41-46页 | 
| 4.2 安徽省县城建设用地空间聚集特征 | 第46-52页 | 
| 4.2.1 县城建设用地空间聚集水平测度 | 第47-49页 | 
| 4.2.2 县城建设用地空间聚集水平空间格局 | 第49-52页 | 
| 4.3 安徽省县城建设用地空间结构特征 | 第52-65页 | 
| 4.3.1 县城空间结构类型划分 | 第52-54页 | 
| 4.3.2 县城空间结构类型特征及实证 | 第54-65页 | 
| 4.4 安徽省县城建设用地空间类型谱 | 第65-70页 | 
| 4.4.1 县城建设用地空间类型划分 | 第65-68页 | 
| 4.4.2 县城建设用地空间类型谱 | 第68-70页 | 
| 第五章 安徽省县城建设用地空间优化策略探讨 | 第70-75页 | 
| 5.1 安徽省县城建设用地空间主要问题 | 第70-71页 | 
| 5.1.1 建设用地跳跃,空间拓展无序 | 第70页 | 
| 5.1.2 建设新区过热,空间效率低下 | 第70-71页 | 
| 5.1.3 建设品质不高,空间特色趋同 | 第71页 | 
| 5.2 安徽省县城建设用地空间优化策略 | 第71-75页 | 
| 5.2.1 从“高级扩张型”到“品质提升型” | 第71-72页 | 
| 5.2.2 从“聚集不足型”到“用地整合型” | 第72-73页 | 
| 5.2.3 从“利用不足型”到“内部填充型” | 第73页 | 
| 5.2.4 从“低级粗放型”到“集约发展型” | 第73-75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 6.1 研究结论 | 第75-76页 | 
| 6.2 研究创新点 | 第76页 |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 附录 | 第80-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