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引言 | 第10-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目的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3页 |
1.2.3 综合述评 | 第13-14页 |
1.3 创新之处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二、高层次人才相关概念及理论阐述 | 第16-20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2.1.1 人才的概念 | 第16页 |
2.1.2 高层次人才的概念 | 第16页 |
2.1.3 高层次人才的特征 | 第16-18页 |
2.2 本文高层次人才研究范围 | 第18页 |
2.3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2.3.1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第18-19页 |
2.3.2 科学人才观理论 | 第19页 |
2.3.3 区域发展理论 | 第19-20页 |
三、巴彦淖尔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 | 第20-27页 |
3.1 人才队伍资源结构分析 | 第20-21页 |
3.1.1 总量情况 | 第20页 |
3.1.2 结构情况 | 第20页 |
3.1.3 高层次人才分布情况 | 第20-21页 |
3.1.4 获得“草原英才”称号情况 | 第21页 |
3.2 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举措 | 第21-24页 |
3.2.1 组织领导方面 | 第21-22页 |
3.2.2 制度体系方面 | 第22页 |
3.2.3 重大工程方面 | 第22-24页 |
3.2.4 优惠政策方面 | 第24页 |
3.3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效 | 第24-27页 |
3.3.1 总量持续增加 | 第25页 |
3.3.2 结构不断优化 | 第25页 |
3.3.3 重点人才工程成效明显 | 第25-26页 |
3.3.4 高层次人才引领示范效应逐步显现 | 第26-27页 |
四、巴彦淖尔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7-30页 |
4.1 总量不足、结构失衡 | 第27页 |
4.2 创新不强、示范不足 | 第27-28页 |
4.3 环境不优、措施不实 | 第28-30页 |
五、国内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范例 | 第30-34页 |
5.1 各地的做法及成效 | 第30-31页 |
5.1.1 江西省新余市 | 第30页 |
5.1.2 浙江省昆山市 | 第30-31页 |
5.1.3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 | 第31页 |
5.1.4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 | 第31页 |
5.2 经验启示 | 第31-34页 |
5.2.1 思想上高度重视 | 第32页 |
5.2.2 政策上大力支持 | 第32页 |
5.2.3 产业上搭建平台 | 第32页 |
5.2.4 服务上周到体贴 | 第32-34页 |
六、巴彦淖尔市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 第34-41页 |
6.1 科学设置人才发展规划 | 第34-36页 |
6.1.1 要有先进的发展理念 | 第34-35页 |
6.1.2 要有准确的目标定位 | 第35页 |
6.1.3 要有科学的操作方法 | 第35-36页 |
6.2 创新人才开发机制 | 第36-38页 |
6.2.1 实施人才投入优先保证政策 | 第36页 |
6.2.2 推进特色产业高端人才聚集平台建设 | 第36-37页 |
6.2.3 大力实施“河套英才”工程 | 第37页 |
6.2.4 注重市场配置作用 | 第37页 |
6.2.5 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 第37-38页 |
6.3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 第38-39页 |
6.3.1 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 | 第38页 |
6.3.2 不断创新高层次人才使用机制 | 第38页 |
6.3.3 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 第38-39页 |
6.3.4 实施支持人才创业扶持政策 | 第39页 |
6.4 落实人才工作责任制 | 第39-41页 |
6.4.1 把握党管人才的基本原则 | 第39-40页 |
6.4.2 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 | 第40页 |
6.4.3 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