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

框式结构“变A为B”与“化A为B”的比较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引言第11-16页
    1.1 选题缘由第11页
    1.2 研究综述第11-14页
        1.2.1 “变A为B”与“化A为B”的句法意义第11-12页
        1.2.2 近义格式“以A为B”等的研究第12页
        1.2.3 关于构式和框式的研究第12-13页
        1.2.4 关于构式压制理论第13-14页
    1.3 理论方法、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第14-15页
        1.3.1 理论依据第14页
        1.3.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3.3 语料来源第15页
    1.4 本文创新点第15-16页
2. 框式结构第16-18页
    2.1 构式第16页
    2.2 框式第16-17页
    2.3 “变A为B”与“化A为B”的框式类型及特点第17-18页
3. “变A为B”与“化A为B”的句法分析第18-33页
    3.1 A、B的形式第18-23页
        3.1.1 音节类型第18-21页
        3.1.2 词性类属第21-23页
    3.2 “变A为B”与“化A为B”中的构式压制第23-26页
        3.2.1 构式压制第23-24页
        3.2.2 “变A为B”与“化A为B”中的构式压制第24-25页
        3.2.3 “变A为B”与“化A为B”中构式压制的动因第25-26页
    3.3 A、B的位序原则第26-27页
        3.3.1 利弊倾向第26页
        3.3.2 时间先后第26-27页
    3.4 “变A为B”与“化A为B”的句法性质和特点第27-29页
        3.4.1 “变A为B”与“化A为B”的句法性质第27页
        3.4.2 “变A为B”与“化A为B”的句法特点第27-29页
    3.5 “变A为B”与“化A为B”的句法功能第29-31页
        3.5.1 充当小句第29页
        3.5.2 充当句子成分第29-31页
        3.5.3 直接成句第31页
    3.6 “变A为B”与“化A为B”的扩展变式第31-33页
4. “变A为B”与“化A为B”的语义分析第33-36页
    4.1 “变”、“化”的语义及其对“A”“B”的规约第33页
    4.2 “为”的语义第33页
    4.3 A、B的语义关系第33-36页
        4.3.1 反义关系第33-34页
        4.3.2 心理倾向上的优劣关系第34-35页
        4.3.3 顺承关系第35-36页
5. “变A为B”与“化A为B”的语用分析第36-41页
    5.1 “变A为B”与“化A为B”适用的语体第36-37页
    5.2 “变A为B”与“化A为B”的句子语气第37-38页
    5.3 “变A为B”与“化A为B”的语用效果第38-41页
        5.3.1 书面色彩浓厚第38页
        5.3.2 表达上的精炼第38-39页
        5.3.3 行文的对称性第39页
        5.3.4 内容上的号召性第39-41页
6. “变A为B”与“化A为B”的历时考察第41-51页
    6.1 “变A为B”及“变A为B”中A、B的历时发展第41-46页
        6.1.1 古代汉语“变A为B”中A、B的语义关系分布情况第43页
        6.1.2 现代汉语“变A为B”中A、B的语义关系分布情况第43-46页
    6.2 “化A为B”的历时发展第46-49页
    6.3 “变A为B”与“化A为B”的演化第49-51页
        6.3.1 “变A为B”的固化第49页
        6.3.2 “化A为B”的固化第49-51页
7. “变A为B”与“化A为B”的转换第51-54页
    7.1 古代汉语中“变A为B”与“化A为B”的转换第51-52页
    7.2 现代汉语中“变A为B”与“化A为B”的转换第52-54页
        7.2.1 “变A为B”转换为“化A为B”第52页
        7.2.2 “化A为B”转换为“变A为B”第52-54页
结论第54-56页
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0页
致谢第60-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微博语料库的“怨恨”类心理动词性别差异研究
下一篇:“说不上X”构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