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叹词“啊”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部分 | 第10-17页 |
| 1.1“啊”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 1.2 叹词“啊”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 1.3 本文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1.4 本文语料来源 | 第16-17页 |
| 第2章 叹词“啊”语音层面探析 | 第17-26页 |
| 2.1 叹词“啊”超语音系统现象 | 第17-18页 |
| 2.2 叹词“啊”不同语调对意义的影响 | 第18-22页 |
| 2.2.1 平调叹词“啊”的意义 | 第18-19页 |
| 2.2.2 升调叹词“啊”的意义 | 第19-20页 |
| 2.2.3 曲折调叹词“啊”的意义 | 第20-21页 |
| 2.2.4 降调叹词“啊”的意义 | 第21-22页 |
| 2.3 叹词“啊”发音长度对意义的影响 | 第22-23页 |
| 2.3.1 平调叹词“啊”发音长度对意义的影响 | 第22页 |
| 2.3.2 升调叹词“啊”发音长度对意义的影响 | 第22-23页 |
| 2.3.3 曲折调叹词“啊”发音长度对意义的影响 | 第23页 |
| 2.3.4 降调叹词“啊”发音长度对意义的影响 | 第23页 |
| 2.4 叹词“啊”发音响度对意义的影响 | 第23-26页 |
| 第3章 叹词“啊”句法位置探析 | 第26-34页 |
| 3.1 位于句中的叹词“啊” | 第27-33页 |
| 3.1.1 充当句法成分的叹词“啊” | 第27-28页 |
| 3.1.2 位于句首的叹词“啊” | 第28-29页 |
| 3.1.3 位于句中的叹词“啊” | 第29-31页 |
| 3.1.4 位于句末的叹词“啊” | 第31-33页 |
| 3.2 对话中的叹词“啊” | 第33-34页 |
| 第4章 叹词“啊”语用功能探析 | 第34-49页 |
| 4.1 叹词“啊”的传情功能 | 第35-40页 |
| 4.1.1 叹词“啊”1 的传情功能 | 第35-37页 |
| 4.1.2 叹词“啊”2 的传情功能 | 第37-38页 |
| 4.1.3 叹词“啊”连用现象的传情功能 | 第38-40页 |
| 4.2 叹词“啊”的应答功能 | 第40页 |
| 4.3 叹词“啊”的缓和功能 | 第40-42页 |
| 4.4 叹词“啊”的提示功能 | 第42-45页 |
| 4.4.1 提示他人注意 | 第42页 |
| 4.4.2 提示话题 | 第42-43页 |
| 4.4.3 提示前句原因 | 第43页 |
| 4.4.4 提示强调部分 | 第43-44页 |
| 4.4.5 重复功能 | 第44-45页 |
| 4.4.6 追问功能 | 第45页 |
| 4.5 发声长度对叹词“啊”语用功能的影响 | 第45-47页 |
| 4.5.1 发声长度对叹词“啊”传情功能的影响 | 第45-46页 |
| 4.5.2 发声长度对叹词“啊”应答功能的影响 | 第46页 |
| 4.5.3 发声长度对叹词“啊”缓和功能的影响 | 第46页 |
| 4.5.4 发声长度对叹词“啊”提示功能的影响 | 第46-47页 |
| 4.6 发声响度对叹词“啊”语用功能的影响 | 第47-49页 |
| 4.6.1 发声响度对叹词“啊”传情功能的影响 | 第47页 |
| 4.6.2 发声响度对叹词“啊”应答功能的影响 | 第47页 |
| 4.6.3 发声响度对叹词“啊”缓和功能的影响 | 第47-48页 |
| 4.6.4 发声响度对叹词“啊”提示功能的影响 | 第48-49页 |
| 结语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注释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附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