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3页 |
1.1 生物传感器 | 第15-20页 |
1.1.1 电化学传感器 | 第15-17页 |
1.1.2 荧光传感器 | 第17页 |
1.1.3 比色传感器 | 第17-20页 |
1.2 仿生离子通道(纳米孔) | 第20-29页 |
1.2.1 聚合物纳米孔的制备 | 第21页 |
1.2.2 纳米孔的功能化 | 第21-22页 |
1.2.3 纳米孔的电化学测定 | 第22-23页 |
1.2.4 纳米孔的智能响应 | 第23-29页 |
1.3 分子逻辑器件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 第29-31页 |
1.3.1 分子逻辑门 | 第29-30页 |
1.3.2 分子器件在分析化学的应用 | 第30-31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31-33页 |
第2章 利用PEI/Zr~(4+)修饰的纳米孔和单壁碳纳米管联合检测三磷酸腺苷 | 第33-45页 |
2.1 引言 | 第33-3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4-36页 |
2.2.1 试剂与仪器 | 第34-35页 |
2.2.2 纳米孔的制备 | 第35页 |
2.2.3 纳米孔的化学修饰 | 第35-36页 |
2.2.4 纳米孔的电化学测试 | 第36页 |
2.2.5 纳米孔的ATP传感测试过程 | 第36页 |
2.2.6 HeLa细胞中的ATP测定 | 第3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4页 |
2.3.1 纳米孔的孔径 | 第36-37页 |
2.3.2 纳米孔的修饰和传感条件的优化 | 第37-40页 |
2.3.3 纳米孔表面的XPS表征 | 第40页 |
2.3.4 定量检测ATP | 第40-42页 |
2.3.5 纳米孔传感器的选择性 | 第42-43页 |
2.3.6 纳米孔传感器在细胞检测中的应用 | 第43页 |
2.3.7 纳米孔传感器的重复利用 | 第43-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利用PEI/Zr~(4+)修饰的纳米孔测定磷酸根 | 第45-55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5-48页 |
3.2.1 试剂与仪器 | 第45-47页 |
3.2.2 纳米孔的制备 | 第47页 |
3.2.3 纳米孔的功能化修饰 | 第47页 |
3.2.4 纳米孔的电化学测试 | 第47页 |
3.2.5 纳米孔的磷酸传感测试过程 | 第47页 |
3.2.6 实际样品的制备 | 第47-4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4页 |
3.3.1 纳米孔的孔径 | 第48-49页 |
3.3.2 纳米孔传感器的设计原理 | 第49-50页 |
3.3.3 纳米孔修饰的电化学表征 | 第50页 |
3.3.4 锆离子和磷酸根的XPS表征 | 第50-51页 |
3.3.5 磷酸根离子的定量和灵敏度测试 | 第51-52页 |
3.3.6 纳米孔传感器的选择性 | 第52-53页 |
3.3.7 纳米孔传感器在实际样品中的检测 | 第53-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小孔径离子通道的制备和单-链DNA的测定 | 第55-61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5-57页 |
4.2.1 试剂与仪器 | 第55-56页 |
4.2.2 纳米孔的制备 | 第56页 |
4.2.3 纳米孔的功能化修饰 | 第56-57页 |
4.2.4 纳米孔的电化学测试 | 第57页 |
4.2.5 纳米孔的DNA超级结构的组装和目标物的检测 | 第5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7-60页 |
4.3.1 纳米孔的孔径 | 第57-58页 |
4.3.2 纳米孔内壁的DNA超级结构的组装 | 第58-59页 |
4.3.3 目标DNA的测定和传感器的选择性测试 | 第59-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基于链杂交扩增反应的快速组装的DNA比色传感器 | 第61-71页 |
5.1 引言 | 第61-62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62-63页 |
5.2.1 试剂与仪器 | 第62-63页 |
5.2.2 Hemin/G-quadruplex复合体的制备 | 第63页 |
5.2.3 比色测定THBv | 第63页 |
5.2.4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电泳表征 | 第6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3-70页 |
5.3.1 比色传感器的设计原理 | 第63-64页 |
5.3.2 UV光谱的表征 | 第64-65页 |
5.3.3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电泳表征 | 第65-66页 |
5.3.4 用圆二色光谱(CD)分析G-quadruplex结构 | 第66-67页 |
5.3.5 优化乙醇的浓度和反应时间 | 第67-68页 |
5.3.6 目标DNA (T_(HBV))的定量测定 | 第68-69页 |
5.3.7 目标DNA (T_(HBV))的选择性测试 | 第69页 |
5.3.8 实际样品测试 | 第69-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6章 基于负载了金铂纳米合金的氧化石墨烯的ATP比色传感器 | 第71-81页 |
6.1 引言 | 第71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71-74页 |
6.2.1 试剂与仪器 | 第71-72页 |
6.2.2 纳米磁球的制备及其修饰 | 第72-73页 |
6.2.3 负载了金铂合金纳米离子的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其修饰 | 第73-74页 |
6.2.4 比色检测 | 第74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74-80页 |
6.3.1 ATP可视化传感器的设计原理 | 第74-75页 |
6.3.2 磁球的制备与表征 | 第75页 |
6.3.3 优化负载了金铂合金纳米粒子的氧化石墨烯的催化活性 | 第75-77页 |
6.3.4 优化其他实验条件 | 第77页 |
6.3.5 定量检测ATP | 第77-78页 |
6.3.6 ATP的选择性测试 | 第78-80页 |
6.3.7 实际样品测试 | 第8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7章 基于磁珠的可重置和重构的逻辑计算单元 | 第81-92页 |
7.1 引言 | 第81-82页 |
7.2 实验部分 | 第82-83页 |
7.2.1 试剂、仪器及装置 | 第82-83页 |
7.2.2 Fe_3O_4@SiO_2@Au的制备及其修饰 | 第83页 |
7.2.3 逻辑门操作 | 第83页 |
7.2.4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83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83-90页 |
7.3.1 逻辑门设计原理 | 第83-84页 |
7.3.2 Fe_3O_4@SiO_2@Au的TEM表征 | 第84-85页 |
7.3.3 半加法器的荧光响应 | 第85-86页 |
7.3.4 半减法器的荧光响应 | 第86-88页 |
7.3.5 半加法器和半减法器的非变性聚丙烯酰胺电泳表征 | 第88页 |
7.3.6 半加法器和半减法器的CD光谱表征 | 第88-89页 |
7.3.7 半加法器和半减法器的重置 | 第89-90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8章 结论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6-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