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域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7页 |
1.2.1 域外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2.2 域内研究现状 | 第21-27页 |
1.3 国家机关法人相关概念厘定 | 第27-32页 |
1.3.1 国家 | 第27-28页 |
1.3.2 国家机关 | 第28-29页 |
1.3.3 法人 | 第29-30页 |
1.3.4 法人机关 | 第30-32页 |
1.3.5 国家机关法人 | 第32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32-34页 |
第2章 大陆法系民法中法人机关的地位 | 第34-43页 |
2.1 大陆法系民法中法人制度的基本构造 | 第34-35页 |
2.2 法人机关地位的学说与立法 | 第35-39页 |
2.2.1 法人拟制说与法人机关地位的代理说 | 第35-36页 |
2.2.2 法人实在说与法人机关地位的机构说 | 第36-37页 |
2.2.3 法人机关地位的立法 | 第37-39页 |
2.3 法人机关地位的机构说与代理说之争与代表理论 | 第39-42页 |
2.4 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国家机关的公法地位与法人概念的私法性 | 第43-68页 |
3.1 公法与私法的划分与国库理论 | 第43-45页 |
3.2 国家法人地位的确立与其公法意义 | 第45-47页 |
3.3 国库与国家同一人格的确立 | 第47-50页 |
3.4 国家机关主体地位的公法性 | 第50-52页 |
3.5 法人概念的私法性 | 第52-66页 |
3.5.1 法人概念的私法性与扩张 | 第55-57页 |
3.5.2 民法法人概念流变所导致的理论和制度问题 | 第57-61页 |
3.5.3 法人概念的私法性与法律主体概念的体系化 | 第61-66页 |
3.6 小结 | 第66-68页 |
第4章 国家机关法人地位的制度缘起与继受 | 第68-78页 |
4.1 国家机关法人地位确立的特定历史条件 | 第68-72页 |
4.2 我国民法对苏联民法机关法人制度的继受 | 第72-74页 |
4.3 俄罗斯国家机关法人制度的过渡性质 | 第74-77页 |
4.4 小结 | 第77-78页 |
第5章 我国国家机关法人地位的制度现状与困境 | 第78-93页 |
5.1 我国国家机关法人地位的制度现状 | 第78-87页 |
5.1.1 国家机关法人资格的取得和认定 | 第78-82页 |
5.1.2 国家机关法人财产权与对外责任的承担 | 第82-86页 |
5.1.3 国家机关从事民事活动的范围和限制 | 第86-87页 |
5.2 我国确立国家机关法人地位的制度困境 | 第87-92页 |
5.2.1 确立国家机关法人地位颠覆法人的制度基础 | 第87-88页 |
5.2.2 确立国家机关法人地位损害正常的私法秩序 | 第88-90页 |
5.2.3 确立国家机关法人地位背离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 | 第90-92页 |
5.3 小结 | 第92-93页 |
第6章 国家机关法人地位的否定及其制度衔接 | 第93-113页 |
6.1 国家机关法人地位的否定 | 第93-102页 |
6.1.1 否定国家机关法人地位的必要性 | 第93-96页 |
6.1.2 “机关法人化”与机关法人地位的差异 | 第96-102页 |
6.2 否定机关法人地位后的相关制度衔接 | 第102-111页 |
6.2.1 在民法典中明确国家的法人地位 | 第102-103页 |
6.2.2 国家机关的“去机关化”与事业单位法人制度完善 | 第103-108页 |
6.2.3 国家民事行为的公法限制 | 第108-110页 |
6.2.4 国家承担责任的财产范围及执行 | 第110-111页 |
6.2.5 国家法人作为私法主体的人格权保护 | 第111页 |
6.3 小结 | 第111-113页 |
结论 | 第113-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123-124页 |
附录B (相关数据表格) | 第124-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