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8-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4页 |
英文摘要 | 第14-1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9-27页 |
1.药物性肝损伤适应现象的认识以及临床困惑 | 第19-21页 |
2.药物性肝损伤适应现象的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 第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7页 |
第二章 药物性肝损伤适应现象病例的临床分析 | 第27-57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27-35页 |
1.1 研究对象及其临床资料收集方法 | 第27-30页 |
1.2 药物性肝损伤适应现象病例的临床分型 | 第30-31页 |
1.3 药物性肝损伤适应现象病例的因果关联性评价 | 第31-33页 |
1.4 药物性肝损伤适应现象病例的定义,分组方法以及病例筛选方法 | 第33页 |
1.5 药物性肝损伤严重程度的评价 | 第33-34页 |
1.6 统计学方法 | 第34-35页 |
2.结果 | 第35-47页 |
2.1 病例资料完整性评价 | 第35-36页 |
2.2 药物性肝损伤适应病例的因果关系评价 | 第36页 |
2.3 典型适应现象病例的动态生化改变 | 第36-38页 |
2.4 专家讨论会意见 | 第38-41页 |
2.5 药物性肝损伤适应病例的肝生化分型 | 第41-43页 |
2.6 药物性肝损伤适应现象患者的临床表现 | 第43页 |
2.7 用药时间分析 | 第43-44页 |
2.8 药物性肝损伤适应病例的生化指标数据分析 | 第44-46页 |
2.9 肝损伤严重程度分级 | 第46页 |
2.10 适应现象病例的药物构成 | 第46-47页 |
3.讨论 | 第47-53页 |
3.1 药物性肝损伤适应现象病例的数据采集以及病例筛选 | 第47-48页 |
3.2 药物性肝损伤适应现象的临床分析 | 第48-49页 |
3.3 肝生化指标在评价药物性肝损伤适应现象病例严重程度的意义 | 第49-51页 |
3.4 药物性肝损伤适应现象在肝生化临床监测中的抉择与意义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第三章 利福平致大鼠胆汁淤积适应现象的动物模型建立和分子机制初步探讨 | 第57-85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58-65页 |
1.1 试剂与材料 | 第58-59页 |
1.2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59-60页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60页 |
1.4 动物处理 | 第60-61页 |
1.5 标本采集以及处理 | 第61页 |
1.6 肝生化检测 | 第61页 |
1.7 肝脏和血清总胆汁酸检测 | 第61-62页 |
1.8 病理学 | 第62页 |
1.9 微观结构 | 第62页 |
1.10 用RT–RNA方法检测胆汁酸转运体mrp2、bsep、ntcp和mrp4 m RNA表达 | 第62-63页 |
1.11 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胆汁酸转运体MRP2、BSEP、NTCP和MRP4蛋白表达 | 第63-65页 |
1.12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第65页 |
2.结果 | 第65-75页 |
2.1 连续检测受试大鼠血生化的动态变化 | 第65-68页 |
2.2 实验大鼠肝脏组织学改变 | 第68-69页 |
2.3 实验大鼠超微结构 | 第69-71页 |
2.4 实验大鼠总胆汁酸的变化 | 第71-72页 |
2.5 实验大鼠mrp2,bsep,ntcp和mrp4 m RNA的表达 | 第72-73页 |
2.6 实验大鼠BSEP,MRP4,NTCP和MRP2蛋白水平的表达 | 第73-75页 |
3.讨论 | 第75-81页 |
3.1 利福平致大鼠胆汁淤积适应现象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75-76页 |
3.2 利福平致胆汁淤积适应现象的病理学改变和微观结构变化 | 第76-77页 |
3.3 胆汁淤积适应现象的分子机制探讨 | 第77-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附录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药物性肝损伤适应现象的机制 | 第89-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