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2-23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 第12-18页 |
1.2.1 物源分析 | 第12-14页 |
1.2.2 沉积相研究 | 第14-16页 |
1.2.3 成岩作用研究 | 第16-17页 |
1.2.4 储层研究 | 第17-18页 |
1.3 鄂尔多斯盆地碎屑岩储层研究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 第18-19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4.3 论文工作量 | 第20页 |
1.5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20-23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3-40页 |
2.1 研究区位置 | 第23-24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3-24页 |
2.1.2 构造位置 | 第24页 |
2.2 地层 | 第24-31页 |
2.2.1 地层划分 | 第26-31页 |
2.2.2 地层特征 | 第31页 |
2.3 地层对比及展布 | 第31-40页 |
2.3.1 地层对比 | 第31-37页 |
2.3.2 地层平面展布 | 第37-40页 |
第3章 岩石类型 | 第40-46页 |
3.1 砂岩 | 第40-44页 |
3.1.1 含砾粗砂岩 | 第41页 |
3.1.2 粗砂岩 | 第41-42页 |
3.1.3 中砂岩 | 第42页 |
3.1.4 细砂岩 | 第42-44页 |
3.2 粉砂岩 | 第44-45页 |
3.3 泥岩 | 第45-46页 |
第4章 物源特征分析 | 第46-65页 |
4.1 盆地主要物源发育区简述 | 第46-48页 |
4.2 物源分析方法简介 | 第48-61页 |
4.2.1 矿物组分分析 | 第48页 |
4.2.2 石英阴极发光 | 第48-50页 |
4.2.3 重矿物 | 第50-51页 |
4.2.4 稀土元素 | 第51-55页 |
4.2.5 古水流分析 | 第55-56页 |
4.2.6 微量元素分析 | 第56-57页 |
4.2.7 锆石同位素分析 | 第57-59页 |
4.2.8 砂体变化 | 第59-61页 |
4.3 物源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61-65页 |
4.3.1 母岩的性质 | 第61页 |
4.3.2 源区构造背景 | 第61-62页 |
4.3.3 物源方向 | 第62页 |
4.3.4 对混合物源区范围的确定 | 第62-63页 |
4.3.5 对混合物源区形态的定义 | 第63-65页 |
第5章 沉积相特征 | 第65-98页 |
5.1 沉积相划分标志 | 第65-77页 |
5.1.1 岩性 | 第65-68页 |
5.1.2 沉积构造 | 第68-71页 |
5.1.3 生物 | 第71-72页 |
5.1.4 剖面结构 | 第72-75页 |
5.1.5 测井曲线形态 | 第75-77页 |
5.2 沉积相类型及分布特征 | 第77-96页 |
5.2.1 区域演化背景 | 第78页 |
5.2.2 沉积相类型 | 第78-83页 |
5.2.3 测井沉积相纵向分析 | 第83-85页 |
5.2.4 沉积相横向特征 | 第85-90页 |
5.2.5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90-96页 |
5.3 沉积相的演化 | 第96-98页 |
5.3.1 山1段沉积期 | 第96页 |
5.3.2 盒8下亚段沉积期 | 第96-97页 |
5.3.3 盒8上亚段沉积期 | 第97-98页 |
第6章 成岩作用 | 第98-122页 |
6.1 研究分区 | 第98-99页 |
6.2 成岩作用类型 | 第99-110页 |
6.2.1 破坏性成岩作用 | 第99-108页 |
6.2.2 建设性成岩作用 | 第108-110页 |
6.3 成岩作用阶段划分 | 第110-114页 |
6.3.1 成岩阶段的划分依据 | 第111-112页 |
6.3.2 储层成岩阶段的划分 | 第112-114页 |
6.4 成岩相划分 | 第114-122页 |
6.4.1 成岩相划分依据 | 第114页 |
6.4.2 典型单井砂岩段成岩相划分 | 第114-116页 |
6.4.3 成岩相平面展布 | 第116-122页 |
第7章 储层发育特征 | 第122-161页 |
7.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122-127页 |
7.1.1 储层砂岩类型 | 第122-123页 |
7.1.2 填隙物成分及特征 | 第123-125页 |
7.1.3 储集砂岩的结构特征 | 第125-127页 |
7.2 储集空间类型及孔隙结构 | 第127-136页 |
7.2.1 孔隙 | 第128-133页 |
7.2.2 裂缝 | 第133-134页 |
7.2.3 孔隙组合类型 | 第134-135页 |
7.2.4 喉道类型及特征 | 第135-136页 |
7.3 孔隙结构特征 | 第136-150页 |
7.3.1 常规压汞分析孔隙结构特征 | 第136-140页 |
7.3.2 恒速压汞分析孔隙结构特征 | 第140-147页 |
7.3.3 CT扫描分析孔隙结构特征 | 第147-150页 |
7.4 物性特征 | 第150-154页 |
7.4.1 山1段砂岩物性特征 | 第150-152页 |
7.4.2 盒8段砂岩物性特征 | 第152-154页 |
7.5 储层综合分类 | 第154-155页 |
7.6 储层分布 | 第155-161页 |
7.6.1 储层纵向分布 | 第155-157页 |
7.6.2 储层横向分布 | 第157页 |
7.6.3 储层平面分布 | 第157-161页 |
第8章 优质储层控制因素分析 | 第161-171页 |
8.1 优质储层典型井选择 | 第161-163页 |
8.2 优质储层控制因素分析 | 第163-171页 |
8.2.1 沉积作用 | 第163-166页 |
8.2.2 成岩作用 | 第166-171页 |
第9章 结论 | 第171-173页 |
致谢 | 第173-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8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