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择业观的探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三、理论和实践意义 | 第11页 |
四、论文结构 | 第11-13页 |
一、大学生择业观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 第13-17页 |
(一) 择业 | 第13页 |
(二) 择业观 | 第13-14页 |
(三) 大学生择业观 | 第14页 |
(四) 大学生择业观的构成因素 | 第14-15页 |
1、择业的理想目标 | 第14页 |
2、择业的心理动机 | 第14页 |
3、择业的认知状况 | 第14页 |
4、择业的价值取向 | 第14-15页 |
5、择业的实现途径 | 第15页 |
(五) 大学生择业观的基本特征 | 第15-17页 |
1、社会性 | 第15-16页 |
2、时代性 | 第16页 |
3、实践性 | 第16页 |
4、相对稳定性 | 第16页 |
5、个体差异性 | 第16-17页 |
二、新时期大学生择业观的现状 | 第17-23页 |
(一) 新时期大学生择业观的特点 | 第17页 |
(二) 当前大学生的择业观的积极方面 | 第17-19页 |
1、择业自主化凸显 | 第17-18页 |
2、择业取向多元化 | 第18-19页 |
(三) 当前大学生的择业观的误区 | 第19-23页 |
1、择业期望过高 | 第19-20页 |
2、择业取向功利化 | 第20页 |
3、择业心理不稳定 | 第20-21页 |
4、诚信意识淡薄 | 第21-23页 |
三、影响大学生择业观误区形成的原因分析 | 第23-33页 |
(一) 历史原因 | 第23页 |
1、受传统的就业体制影响 | 第23页 |
2、受落后的择业观念影响 | 第23页 |
(二) 社会因素 | 第23-27页 |
1、社会政治方面的影响 | 第23-25页 |
2、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 第25-26页 |
3、社会舆论导向的影响 | 第26-27页 |
(三) 学校因素 | 第27-29页 |
1、高校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的影响 | 第27-28页 |
2、高等教育目标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影响 | 第28页 |
3、高校扩招的影响 | 第28-29页 |
4、高校专业结构设置的影响 | 第29页 |
(四) 家庭教育的影响 | 第29-30页 |
(五) 个体因素的影响 | 第30-33页 |
1、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影响 | 第30页 |
2、自我定位和认识方面的影响 | 第30-31页 |
3、个性因素方面的影响 | 第31页 |
4、心理环境方面的影响 | 第31页 |
5、价值取向方面的影响 | 第31-32页 |
6、知识储备方面的影响 | 第32页 |
7、择业经验与方法方面的影响 | 第32-33页 |
四、对当前大学生择业观误区的调适对策 | 第33-50页 |
(一) 对主体调适的对策 | 第33-38页 |
1、培养崇高的职业理想 | 第33页 |
2、树立正确认识自我、自我评价的意识 | 第33页 |
3、找准自身定位,确立与自身条件相适合的择业取向 | 第33-34页 |
4、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 | 第34-35页 |
5、树立与时俱进的择业观念 | 第35-38页 |
(二) 对客体调适的对策 | 第38-50页 |
1、高等学校应采取的对策 | 第38-45页 |
2、政府部门应提供的政策保障 | 第45-47页 |
3、用人单位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 第47-48页 |
4、家长应调整自身的观念和素质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