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美国中部雨果顿湾石炭纪物源体系演化及对珠江口盆地的启示

作者简历第6-8页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一章 绪言第17-32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7-20页
    1.2 研究现状第20-27页
        1.2.1 物源分析研究现状第20-23页
        1.2.2 技术研究现状第23-25页
        1.2.3 区域研究现状第25-27页
    1.3 研究内容第27-29页
    1.4 主要工作量与创新点第29-32页
        1.4.1 完成工作量第29页
        1.4.2 主要创新点第29-32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32-39页
    2.1 美国中央大陆古生代构造沉积演化概述第32-34页
    2.2 雨果顿湾石炭纪地层划分第34页
    2.3 雨果顿湾石炭纪下切谷系统概况第34-39页
        2.3.1 密西西比纪晚期切斯特下切谷充填系统第35-37页
        2.3.2 宾夕法尼亚纪早期莫罗下切谷充填系统第37-39页
第三章 雨果顿湾石炭纪下切谷充填体系特征第39-57页
    3.1 密西西比纪晚期切斯特统碎屑岩沉积体系第39-50页
        3.1.1 PleasantPrairie油田切斯特下切谷沉积特征第39-43页
        3.1.2 Eubank油田切斯特下切谷沉积特征第43-46页
        3.1.3 Shunk油田切斯特下切谷沉积特征第46-49页
        3.1.4 小结第49-50页
    3.2 宾夕法尼亚纪早期莫罗统碎屑沉积体系第50-57页
        3.2.1 莫罗统沉积体层序与岩相划分第51-54页
        3.2.2 莫罗统沉积体展布特征第54-56页
        3.2.3 小结第56-57页
第四章 雨果顿湾石炭纪碎屑锆石地质年代学特征第57-73页
    4.1 碎屑锆石地质年代学方法论第58-60页
        4.1.1 测试分析仪器选择第58页
        4.1.2 不谐和度与误差范围选择第58-59页
        4.1.3 数据统计与可视化方式第59-60页
    4.2 样品分布、采集与岩石学分析第60-62页
    4.3 雨果顿湾石炭纪碎屑锆石地质年代学特征第62-73页
        4.3.1 密西西比纪晚期切斯特统碎屑锆石地质年代学特征第64-68页
        4.3.2 宾夕法尼亚纪早期莫罗统碎屑锆石地质年代学特征第68-70页
        4.3.3 小结第70-73页
第五章 雨果顿湾密西西比纪切斯特统物源分析与跨大陆沉积物搬运体系第73-96页
    5.1 雨果顿湾密西西比纪切斯特碎屑体系物源分析第73-77页
        5.1.1 北美大陆基底岩性与年代学特征第73-76页
        5.1.2 潜在物源区碎屑锆石年龄谱图表征第76-77页
    5.2 前密西西比纪古地理特征与早中古生代沉积岩潜在物源第77-82页
        5.2.1 中央大陆密西西比纪早期古地理特征与演化第77-80页
        5.2.2 早中古生代沉积岩潜在物源表征第80-82页
    5.3 沉积物搬运路径探讨第82-92页
        5.3.1 伊利诺伊盆地物源演化特征第85页
        5.3.2 阿科玛陆架物源演化特征第85-92页
    5.4 密西西比纪跨大陆沉积物搬运体系第92-96页
第六章 雨果顿湾宾夕法尼亚纪莫罗统物源分析及石炭纪物源体系演化第96-106页
    6.1 宾夕法尼亚纪碎屑沉积体系物源分析第96-99页
    6.2 双重定年对古落基山系构造演化的约束第99-102页
        6.2.1 双重定年方法论第99-100页
        6.2.2 双重定年对古落基山构造演化的约束第100-101页
        6.2.3 宾夕法尼亚纪早期沉积模式与特征第101-102页
    6.3 雨果顿湾石炭纪物源体系演化模式第102-106页
第七章 雨果顿湾物源体系建立的应用及对我国珠江口盆地的启示第106-134页
    7.1 雨果顿湾物源体系模式在区域地层对比中的应用第106-111页
    7.2 雨果顿湾物源分析对我国珠江口盆地的启示第111-134页
        7.2.1 珠江口盆地古近系物源分析的挑战第112-114页
        7.2.2 珠江口盆地区域地质背景第114-117页
        7.2.3 华南地区现代河流沉积物表征潜在物源区第117-120页
        7.2.4 珠江口盆地古近系地质年代学特征第120-125页
        7.2.5 珠江口盆地基底的碎屑锆石年代学约束第125-129页
        7.2.6 珠江口盆地古近系物源体系与演化第129-131页
        7.2.7 小结第131-134页
主要结论与认识第134-136页
致谢第136-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海北部陆缘古近纪多幕裂陷作用属性及转换--以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为例
下一篇: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华池地区长7段致密储层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