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言 | 第13-31页 |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 | 第14-24页 |
1.2.1 裂陷盆地多幕裂陷作用研究现状 | 第14-24页 |
1.2.2 主要存在的问题 | 第24页 |
1.3 选题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1.4 研究阶段及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26-27页 |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27-31页 |
1.5.1 主要成果 | 第27-29页 |
1.5.2 创新点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31-37页 |
2.1 区域构造演化历史 | 第32-34页 |
2.1.1 中生代主动大陆边缘背景下的构造演化 | 第32页 |
2.1.2 新生代被动大陆边缘背景下的构造演化 | 第32-34页 |
2.2 区域地层发育特征 | 第34-37页 |
2.2.1 文昌组(中始新世,Tg-T80,49-39.4Ma) | 第35页 |
2.2.2 恩平组(早渐新世,T80-T70,39.4-30Ma) | 第35-36页 |
2.2.3 珠海组(晚渐新世,T70-T60,30-23.8Ma) | 第36页 |
2.2.4 珠江组(早中新世,T60-T40,23.8-16.5Ma) | 第36页 |
2.2.5 韩江组(中中新世,T40-T32,16.5-10.2Ma) | 第36页 |
2.2.6 粤海组(晚中新世,T32-T30,10.2-5.3Ma)和万山组(上新世,T30-T20,5.3-1.8Ma)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多幕裂陷结构特征及差异性 | 第37-81页 |
3.1 中始新世裂陷一幕结构特征 | 第37-66页 |
3.1.1 裂陷一幕洼陷划分 | 第37-39页 |
3.1.2 NE-NEE向体系洼陷结构特征 | 第39-51页 |
3.1.3 EW-NWW向体系洼陷结构特征 | 第51-66页 |
3.2 晚始新世-早渐新世裂陷二幕结构特征 | 第66-72页 |
3.2.1 裂陷二幕洼陷划分 | 第66-67页 |
3.2.2 裂陷二幕洼陷结构特征 | 第67-72页 |
3.3 多幕裂陷结构差异性 | 第72-81页 |
3.3.1 洼陷多幕裂陷结构属性状态对比 | 第72-77页 |
3.3.2 洼陷多幕裂陷结构演化差异性 | 第77-81页 |
第四章 边界断裂的多幕裂陷特征及演化 | 第81-103页 |
4.1 NE-NEE向体系边界断裂演化 | 第82-91页 |
4.1.1 Fep17断裂 | 第82-84页 |
4.1.2 Fxj33断裂 | 第84-86页 |
4.1.3 Fpy04断裂 | 第86-89页 |
4.1.4 Fxj23断裂 | 第89-91页 |
4.2 EW-NWW向体系边界断裂演化 | 第91-96页 |
4.2.1 Fep18断裂 | 第91-92页 |
4.2.2 Fxj36断裂 | 第92-94页 |
4.2.3 Flf15断裂 | 第94-96页 |
4.3 复合体系边界断裂演化 | 第96-101页 |
4.3.1 Fhz26断裂 | 第96-98页 |
4.3.2 Fhz05断裂 | 第98-100页 |
4.3.3 Flf14断裂 | 第100-101页 |
4.4 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五章 多幕裂陷构造转换作用及其动力学讨论 | 第103-131页 |
5.1 珠一坳陷裂陷幕内的构造转换作用——惠陆运动 | 第104-117页 |
5.1.1 由南向北的构造转换作用 | 第104-112页 |
5.1.2 边界断裂沿走向的构造迁移作用 | 第112-114页 |
5.1.3 幕内构造转换伴随的其他构造作用 | 第114-117页 |
5.2 珠一坳陷裂陷幕间的构造转换作用——珠琼运动二幕 | 第117-127页 |
5.2.1 由NE-NEE体系向EW-NWW体系的构造转换 | 第118-123页 |
5.2.2 持续性的由南向北构造转换作用 | 第123-124页 |
5.2.3 裂陷结构转换 | 第124-127页 |
5.3 构造转换动力学讨论 | 第127-131页 |
结论 | 第131-133页 |
致谢 | 第13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