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金融功能观的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第17-18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 文章创新 | 第19-21页 |
第2章 基于金融功能观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理论分析 | 第21-28页 |
2.1 金融功能理论概述 | 第21-23页 |
2.1.1 金融功能理论的历史演进 | 第21-22页 |
2.1.2 金融功能理论的基本内涵 | 第22-23页 |
2.2 互联网金融的基本功能 | 第23-25页 |
2.2.1 支付手段 | 第24页 |
2.2.2 资源配置 | 第24页 |
2.2.3 风险控制 | 第24-25页 |
2.2.4 信息处理 | 第25页 |
2.3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逻辑基础 | 第25-28页 |
2.3.1 基本功能的有序发展 | 第25-26页 |
2.3.2 基本功能的协调发展 | 第26-28页 |
第3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的现实考察 | 第28-36页 |
3.1 互联网金融支付体系的发展现状 | 第28-30页 |
3.2 互联网金融业态模式的发展现状 | 第30-32页 |
3.3 互联网金融理财市场的发展现状 | 第32-33页 |
3.4 互联网金融技术环境的发展现状 | 第33-36页 |
第4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 | 第36-49页 |
4.1 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 第36-38页 |
4.1.1 模型构建 | 第36-37页 |
4.1.2 指标选取 | 第37-38页 |
4.2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 第38-44页 |
4.2.1 数据来源 | 第38-39页 |
4.2.2 数据处理 | 第39页 |
4.2.3 指标检验及赋权 | 第39-44页 |
4.3 实证分析 | 第44-49页 |
4.3.1 有序度分析 | 第44-45页 |
4.3.2 协同度分析 | 第45-49页 |
第5章 优化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49-54页 |
5.1 构建促进互联网金融功能发展的经济环境 | 第49-50页 |
5.2 完善优化互联网金融功能的基础设施建设 | 第50-51页 |
5.3 健全互联网金融政策法律监管体系 | 第51-52页 |
5.4 加快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建立 | 第52-53页 |
5.5 注重互联网金融复合型人才培养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