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平台上投资者对借款者违约风险的识别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2.1 借款利率与违约风险 | 第14-15页 |
1.2.2 投资者行为 | 第15-17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7-18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 论文结构与创新点 | 第19-21页 |
1.4.1 论文结构 | 第19-20页 |
1.4.2 论文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2章 投资者风险识别的理论分析与模型设计 | 第21-27页 |
2.1 投资者风险识别的理论分析 | 第21-23页 |
2.1.1 借款利率与违约风险不对等 | 第21-22页 |
2.1.2 投资者风险识别 | 第22-23页 |
2.2 投资者风险识别的模型设计 | 第23-25页 |
2.2.1 借款利率与违约风险不对等 | 第23-24页 |
2.2.2 投资者能否识别违约风险 | 第24-25页 |
2.2.3 投资者如何识别违约风险 | 第25页 |
2.2.4 投资者是否一开始就能识别违约风险 | 第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3章 投资者风险识别的实证分析 | 第27-41页 |
3.1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取 | 第27-28页 |
3.2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 第28-31页 |
3.3 借款利率与违约风险不对等 | 第31-34页 |
3.4 投资者能否识别违约风险 | 第34-35页 |
3.5 投资者如何识别违约风险 | 第35-39页 |
3.5.1 投资者是否真的能识别违约风险 | 第36-37页 |
3.5.2 为什么投资者能识别违约风险 | 第37-39页 |
3.6 投资者是否一开始就能识别违约风险 | 第39-4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投资者风险识别的稳健性检验 | 第41-57页 |
4.1 借款利率与违约风险不对等 | 第41-44页 |
4.1.1 控制存贷款基准利率 | 第41-42页 |
4.1.2 借款成本 | 第42-44页 |
4.1.3 公开信息 | 第44页 |
4.2 留出法 | 第44-46页 |
4.3 认证个数与投资者风险识别 | 第46-48页 |
4.4 Logit模型与Probit模型 | 第48-50页 |
4.5 编码数值与虚拟变量 | 第50-5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64页 |
附录B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